两弹一星功勋魏世杰老先生隐姓埋名26年,为两弹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在危险岗位的坚守中,见证了核技术从无到有的跨越同时也目睹了身边战友的牺牲。为进一步了解两弹一星功勋魏世杰老先生的传奇经历,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学习和传承这种宝贵精神,7 月 7 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星筑梦宣讲团踏上寻访之路,在与 "两弹一星" 功勋魏世杰老先生的促膝长谈中,触摸那段隐于岁月深处的峥嵘往事,读懂一颗赤子之心如何在荒漠戈壁上熔铸出共和国的核盾牌。

实践队成员认真倾听魏老分享 齐家辉摄
少年意气,以科学为炬照山河
“科学救国,当以毕生践行。”山东大学物理系的毕业册上,青年魏世杰写下的这句话,成了他此后二十六载的人生注脚。“那时就想着当科学家,满脑子都是为国家做点事。”谈及初心,魏老眼中仍闪着热忱的光。
命运的指针在毕业时悄然转向——被国家九院选中的那一刻,他带着简单的行囊奔赴西北荒漠。在爆破部件组的实验室里,他一头扎进炸药温度场分布的研究中。没有现成的数据可查,就从零开始测定每一个物理参数;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就用算盘珠子一遍遍推演。那些在油灯下熬红的双眼,那些在戈壁风中冻裂的双手,最终换来了爆炸效率的突破性提升,填补了我国核炸药研究的多项空白。当第一朵蘑菇云在西北天际升起时,隐姓埋名的他,在人群中默默红了眼眶——年少时“奉献祖国”的誓言,终于在风沙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以身许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实验室的天平两端,一端是科研突破的重量,另一端是生命的分量。魏老至今记得那个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午后——炸药从压机脱落的瞬间,火光吞噬了一切。“四个同事当场就没了,第二天去现场,连完整的遗骸都找不到。”老人的声音低沉下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但我们都知道,在这里牺牲,是光荣的。”
在核试验基地,“牺牲”从来不是抽象的词汇。有人在辐射超标的实验室里坚持记录数据,有人在暴风雪中徒步护送实验样本,有人在突发事故中推开战友自己却永远留在了戈壁。魏老说,正是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才更明白 “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深意——当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死亡便不再是终点,而是化作了核盾牌上永不褪色的勋章。
薪火相传,愿为后来者掌灯
“你们想过‘活的意义’吗?”面对来访的青年学子,魏老抛出的问题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
“首先要有利他之心。”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年轻人,“大到把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小到帮邻居抬桶水,都是利他。现在的年轻人讲个人价值,这没错,但社会主义的根,是集体主义。”
“其次要敢啃硬骨头。”他笑着回忆自己当年用土办法解决精密测量难题的经历,“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我这辈子没见过解决不了的坎,就怕没勇气跨过去。”
最后,老人特别提到了科学理性与自然之爱。“现在信息太杂,得用脑子过滤,做科研如此,做人也如此。”他建议年轻人多去户外走走,“戈壁的星空、沙漠的胡杨,会告诉你什么是坚韧。大自然教你的,比书本更生动。”

魏老分享对当代大学生说的话 齐家辉摄
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赤子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老一辈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真谛。如今,像魏世杰先生一样的奉献者们点燃的火炬已传到青年手中——愿我们以利他为帆,以坚韧为桨,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航程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少年中国说”。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