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医心向甬护健康,义诊科普暖乡村——宁波大学医学部 “医心向甬” 社会实践团走进西洋岗村与前虞村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2025年7月10号和11号,宁波大学医学部“医心向甬”社会实践团踏上乡村沃土,先后走进西洋岗村和前虞村,开展了一场以“健康护航进乡村,急救知识入民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宣讲、实操教学、义诊服务、入户科普等丰富形式,为村民送去实用的健康知识与暖心关怀,让专业医学力量扎根乡村,守护百姓安康。
  
  理论筑基:急救知识入脑入心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多久?”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以提问开篇,迅速吸引了村民的注意力。在西洋岗村的活动现场,主讲人结合乡村常见意外场景,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法和骨折包扎的核心要点。
  
  “心肺复苏时,按压深度要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就像跟着节拍器的节奏用力按压。”主讲人一边用人体模型演示,一边拆解动作细节,“掌根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针对老年人关心的气道异物梗阻问题,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演示更是让村民们驻足围观——双手环抱患者腰部,拇指侧抵住上腹部,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这个动作能利用胸腔压力排出异物,关键时刻能救命!”
  
  讲解骨折包扎时,实践团成员特别强调:“骨折后不能随意搬动伤者,要先固定伤肢再送医。”他们用绷带和夹板现场示范,从缠绕方向到松紧度调整,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村民们凑近观察,不时举手提问:“手腕骨折怎么固定?”“小孩骨头嫩,包扎时要轻点吗?”主讲人逐一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专业术语,让复杂的急救知识变得简单易学。
  
  多元互动:实操比拼显成效
  
  理论讲解结束后,实践团设置了“急救小课堂”实操环节。村民们分组上前,在人体模型上练习心肺复苏和海姆利克急救法。“按压位置再偏左一点”“冲击力度可以再大些”,实践团成员一对一指导,纠正动作偏差。西洋岗村的王阿姨练得格外认真,她感慨道:“以前看电视里救人心急,现在知道步骤了,真遇到事也能试试!”
  
  现场还来了几位特殊的“老师”——实践团的留学生们。她们用简单的中文配合手势,向村民演示国际通用的急救手势和基础操作,“比如这个‘双手交叉放胸前’的手势,在语言不通时能快速表达‘需要急救’。”留学生们的热情互动,让村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加深了对急救知识的理解。
  
  活动间隙,实践团分发了急救知识调查问卷和小礼品(如印有急救步骤的传单、便携消毒包)。从问卷反馈来看,村民们对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骨折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的掌握率显著提升。一位大爷拿着问卷笑着说:“这些题看着难,听完课居然都会了!”
  
  深入基层:义诊科普暖人心
  
  礼堂内的活动告一段落,实践团成员分成两组,带着血压仪、听诊器和急救手册深入村庄。在田间地头,他们为劳作的村民测量血压,讲解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注意事项;在村民家中,医学部的老师们耐心解答关于慢性病管理的疑问,“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要先喂糖水再送医”“冠心病发作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活动最后,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下村民们学习急救知识的瞬间,拍摄了系列科普短视频。视频中,既有村民实操急救的场景,也有老师总结的“救命口诀”:“胸外按压要用力,30次后吹两气;异物卡喉别慌张,海姆利克来帮忙;骨折固定勿随意,先稳伤处再就医。”这些视频将通过村广播和微信群传播,让健康知识持续惠及更多村民。
  
  活动总结:医心接力,守护乡村健康
  
  此次“医心向甬”乡村行活动,通过“理论+实操+义诊”的模式,让专业医学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宁波大学医学部“医心向甬”社会实践团将继续秉持“以医惠民”的初心,走进更多乡村,用医学专长守护村民健康,让“健康种子”在乡村扎根发芽,形成“一人学会急救,全家多份保障”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健康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华天宇
  摄影:华天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