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网瘾学习”环节让我们看到教育者的耐心与智慧。面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老师们没有简单批判或强制干预,而是通过心理疏导、兴趣引导和集体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学从“昼夜颠倒刷视频”到“主动参与编程小组”的转变,这背后不仅是行为习惯的矫正,更是自我价值感的重建。教育者用理解代替指责,用陪伴代替说教,让我们明白:成长中的迷茫从不可怕,关键是有人愿意搭建一座从“虚拟沉迷”到“现实热爱”的桥梁。
而校史馆参观的片段,则让我们在时光长廊中触摸到学校的精神内核。历届校友的成就展示墙前,每一份荣誉都闪耀着“勤学笃行”的校训光芒。当讲解员说到“学校从旧址到新校区,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育人初心”时,我们忽然懂得:校史馆不是静态的陈列馆,而是鲜活的教科书,它让每一位学子在回望历史中明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两种场景看似无关,却在“成长”的主题下形成奇妙共鸣。网瘾学习的过程,是帮助青少年打破自我封闭的“破茧”之旅,让他们在真实的互动中学会责任与担当;校史馆参观则是一场“扎根”之行,让年轻一代在历史传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树木生长,既要挣脱束缚向上生长,也要深扎土壤汲取养分,青春的成长亦是如此——既需要突破迷茫的勇气,也需要锚定方向的。
成长从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在与自我对话、与历史对话中完成的蜕变。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用温暖化解迷茫,用历史照亮前路,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此次观看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对当下迷茫的温柔救赎,还是对过往历史的深情回望,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有责任、有温度、有根基的人。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感悟,在青春的道路上既敢于破茧成蝶,也不忘扎根沃土,让成长既有锋芒,亦有厚度。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