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台村本是传统渔业生产村,海洋渔业资源曾是村民收入的“主心骨”。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变化、传统产业瓶颈显现,单一“打鱼为生”的模式难以为继。村里也尝试过旅游,但早期不成规模,用村委会的话说,“过去搞旅游,没找对路子,一直没做起来” 。游客需求升级,周边乡村旅游兴起,让张家台村意识到:必须转型,把“靠海吃海”从单纯渔业,拓展到海洋旅游体验。2023年,成为关键转折点,村委会开始动员群众发展民宿旅游,一场渔村转型“攻坚战”悄然打响。聊起民宿旅游的契机,村委会打开了话匣子:最初是村民嗅到游客对滨海特色住宿的需求,零星有改造自家房屋试水的想法,这是自发的“星星之火”。而村委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迅速行动,2023年起主动谋划,把民宿旅游纳入乡村发展规划,逐级学习、对接资源。
但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基础设施短板,成了“绊脚石”。村里部分道路狭窄,旅游旺季堵车成常态;给排水、污水处理系统,面对集中民宿的用水、排污需求,偶尔“掉链子”,管网堵塞、供水不足的情况,让民宿经营者头疼。市场竞争也带来压力。周边乡村民宿项目增多,张家台村民宿“同质化”问题凸显。目前房型、服务“撞脸”情况普遍,让游客选择时“审美疲劳”,民宿只能靠“价格战”抢客源,利润被压缩,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后续若不能打造特色,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
面对困境,村委会打出“组合拳”。政策优惠上,给改造民宿的村民发装修补贴、品质奖励,简化审批流程,让村民“少跑腿、快开业”。基建改善更是“实打实”:拓宽修整道路、增设停车位,缓解交通压力;升级给排水管网、建污水处理设施,保障民宿用水排水;完善公共照明、滨海步道,给游客和民宿营造更好环境。
目前,张家台村民宿经营呈现“分散 + 协同”模式。多数民宿由村民个体经营,依托自家房屋,走“小而灵活”路线。后续虽有打造主题房的规划,但当下尚未成型,多是围绕滨海特色做基础布置。部分相邻民宿尝试“抱团”:共享客源信息、协调物资采购,甚至计划推出“民宿联盟”套餐,串联多家特色体验。不过,这种协同还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体系,规模效应待挖掘。
在特色发展上,村委会正推动“非遗融入民宿服务”。渔家编织等非遗,是渔村文化“活化石”。目前,村委会计划把非遗技艺体验课,纳入民宿服务培训体系,后续让游客住民宿时,能跟着传承人学编织、做手工艺品。这不仅能丰富旅游体验,还能传承文化,给民宿贴上“独特标签”,只是相关课程还在筹备打磨阶段,从师资协调到场地安排,都在逐步推进。
谈及未来,村委会思路清晰。短期要补基建短板,完善滨海休闲配套,建更多公共观景台、渔家文化展示点,让游客“住得好,玩得好”。同时,推动民宿“标准化 + 特色化”:规范卫生、安全等基础服务,加快主题房打造、非遗课程落地等特色内容,跳出“同质化”困局。
张家台村的转型,是传统渔村拥抱旅游新业态的缩影。在村委会与村民的努力下,民宿旅游从“试水”走向“深耕”,虽有坎坷,但方向清晰。这场转型,不仅关乎民宿发展,更关乎渔村未来——让海洋资源“活”起来,让乡村振兴“实”起来,让渔家文化“传”下去。曲阜师范大学“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的探访,记录下这段探索,也期待张家台村的民宿故事,能给更多乡村转型“打个样”,在海岸线上续写更多精彩。(通讯员 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