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杨家埠木版年画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拾遗谱新实践队 作者:贾烨寒 孟若彤 代易航
六百年年画承古意 新时代匠艺谱新篇
明代雕版的刻刀声穿越六百年风沙,杨家埠木版年画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正于新时代的土壤里焕发新生。为探寻鸢都潍坊的文化根脉,打破非遗与日常生活的壁垒,“拾遗谱新” 社会实践队于8月19日走进杨家埠木版年画大观园,以参观溯源、亲手实践、文化传播为路径,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解锁“守正创新”的传承密码。
赏古版新卷,品岁月匠心

实践队员参观木版年画 孟若彤摄
进入杨家埠木版年画大观园,在专业讲解人员的细致引导下,实践队员逐一参观了各个主题展馆,泛黄的古雕版镌刻着时光痕迹,色彩鲜亮的新作洋溢着时代活力,陈列的老工具与复原的作坊场景相互映衬,完整铺展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长卷,让她得以系统梳理这门技艺的百年脉络。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最初以驱邪避灾的神像为核心题材,承载着百姓对平安生活的朴素祈愿。清初期,工艺日渐成熟,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逐渐形成线条粗犷有力、色彩浓艳明快、构图饱满匀称的独特风格,画中人物形象夸张生动,满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乾隆年间至清末,这门技艺迎来黄金时代——杨家埠的年画作坊星罗棋布,年产量达数百万张,不仅畅销国内各地,更远销俄罗斯,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亮眼“名片”。
民国时期的战乱,给这门古老技艺带来重创:众多老作坊被迫关闭,珍贵雕版或遗失、或损毁,杨家埠木版年画一度陷入沉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积极组织力量恢复生产。1952年,“杨家埠乡年画改进委员会”正式成立,工作人员四处寻访、整理散落的老雕版,同时鼓励匠人创新题材,让年画重新走进寻常百姓家。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百年技艺赢得了更广阔的传承空间。
木版年画的制作,每一步都藏着“讲究”:画师构思需贴合民俗传统与时代需求,让图案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现实意义;雕刻环节多选质地坚硬的梨木,力求线版挺拔流畅、色版均匀细腻;印刷时先印墨线勾勒轮廓,再按“黄、红、绿” 的特定顺序套印色彩,每一个动作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功力。深入了解完整流程后,实践队员深切体会到:一张小小的年画,承载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智慧与坚守。

实践队员讲解木版年画历史 孟若彤摄
执刀刷色间,传非遗温度
走出展厅,实践队员来到了年画工坊。在这里,非遗匠人杨师傅正手持刻刀,在梨木版上细细雕琢,刀刃起落间,灵动的线条逐渐显现。“做年画,讲究‘三分画,七分刻,十分印’,一步都急不得,得沉下心来打磨。”杨师傅的话语里,满是老手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从容与执着。
在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实践队员开启了自己的木版年画实践之旅。第一步是“反贴原稿”——她将一幅寓意吉祥的“连年有余”画稿,小心翼翼地反过来贴在梨木版上,静静等待画稿干透。待画稿固定后,她手握刻刀,沿着墨迹缓缓雕琢,力求复刻出原作的细腻线条。雕刻完成后,印刷环节随之开启:先将墨汁均匀刷在线版上,覆盖纸张后用趟子轻轻压擦,确保墨线清晰印在纸上;接着按照“先浅后深、先冷后暖”的顺序,依次更换黄、红、绿等不同色版,重复刷色、压印的步骤;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她将印好的年画平铺在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再进行简单的装裱处理。当一幅色彩鲜亮、寓意美好的“连年有余”年画完整呈现时,非遗技艺带来的成就感与文化归属感才被实践队员深深体会。

实践队员体验木版年画制作过程  孟若彤摄
讲年画故事,种传承种子
8月21日,实践队员再次来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大观园,此次她换上志愿者的身份,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开设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小课堂”。
实践队员带着孩子们参观展馆,结合展出的年画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不同题材的寓意以及制作工艺的特点。她特意将重点放在了那些画面生动、充满童趣的年画:“大家看这张‘连年有余’,胖娃娃抱着莲花和大鱼,‘莲’和‘连’谐音,‘鱼’和‘余’谐音,代表着年年都有剩余,日子越过越富足;还有这张‘门神’,秦琼、尉迟恭威风凛凛,以前人们贴门神,是希望他们能守护家宅平安。”鲜活的讲解搭配精美的画作,让孩子们对木版年画有了直观又深刻的认识。

实践队员在杨家埠前照片 孟若彤摄
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围着实践队员分享感受:“原来这些漂亮的画是用木头一块一块印出来的,太神奇了!”“我最喜欢那个抱鱼的胖娃娃,颜色特别好看,回家我要跟爸爸妈妈讲年画里的故事!”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喜爱,正是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萌发的模样。
从展馆里的岁月留痕到工坊中的指尖传承,从实践队员的探寻脚步到孩童眼中的纯真光芒,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古今交响”仍在不断续写新篇。这门穿越六百年风雨的技艺,既坚守着乡土里的烟火气,记录着百姓的生活期许;也迎着新时代的新风尚,在创新中拓展边界。它在“拾遗”中扎根传统,留住文化根脉;在“谱新”中拥抱时代,焕发新生活力。未来,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必将继续以非遗之温度贴近生活,以传统之力量奔赴未来,让六百年的年画匠心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实践队员作为志愿者讲解木版年画 孟若彤摄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辛进发爷爷

2025年7月22日,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队员王婧、李莹莹、刘媛等六人,在吕梁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