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煎饼铺致富路 非遗文化绽振兴花
近日,曲阜师范大学“农遗新韵”实践队奔赴山东省临沂市,探寻沂蒙煎饼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此次调研于2025年1月14日开展,旨在深度挖掘沂蒙煎饼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探寻非遗沂蒙煎饼对临沂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精心筹备,调研启航
为确保调研顺利推进,“农遗新韵”实践队做了周全细致的准备。实践队员召开前期准备会议,讨论调查的重点内容和具体形式,队员们借助互联网广泛搜集有关沂蒙煎饼的相关资料,并系统梳理沂蒙煎饼从起源发展,到手工工坊,再到现代产业的演变历程。同时,队员们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涵盖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市场需求偏好等方面,以便精准把握市场动态,为后续调研工作筑牢基础。
溯源寻根,品味传承
沂蒙煎饼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为满足人们对方便、耐储存食物的需求,煎饼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沂蒙人民凭借智慧不断改良制作工艺,使煎饼逐渐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美食,并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深厚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队员走进非遗沂蒙煎饼工坊,亲眼见证沂蒙煎饼的制作全过程。制作沂蒙煎饼以当地常见的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筛选、浸泡后磨成面糊 。摊制时,师傅将面糊舀到烧热的鏊子上,用筢子快速摊平,在高温下,煎饼迅速成型变酥脆。队员们也动手体验,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直面挑战,创新破局
经过调查,实践队员发现:尽管沂蒙煎饼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沂蒙煎饼制作工艺耗时长、劳动强度大,年轻人多不愿从事,传承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类新兴食品不断涌现,沂蒙煎饼在包装、营销等方面若不创新,容易在市场中失色。
针对沂蒙煎饼传承难题,当地采取很多针对性措施。一些煎饼工坊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沂蒙煎饼制作工艺,培养兴趣。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从事沂蒙煎饼制作的手艺人给予一定补贴和扶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在应对市场竞争方面,沂蒙煎饼产业积极创新。在包装上,融入沂蒙特色文化元素,提升产品辨识度。营销手段也不断更新,在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外,还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宣传等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除此之外,可以不断研发新口味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拓展消费,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通过这次实地走访,实践队员感触颇深,沂蒙煎饼,这一古老的非遗美食,正凭借自身魅力和活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光彩。相信未来,沂蒙煎饼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桥梁。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强化质量管控,提升产品附加值,沂蒙煎饼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沂蒙人民的生活如煎饼般,越摊越大,越过越甜,绘就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美好画卷 。(通讯员 潘舒畅)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