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红色铸魂:在历史坐标中锚定青春信仰
实践团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矩阵。在江苏南京国防园军史馆内,丰富的史料和实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的光辉历程,队员们化身讲解员,通过互动问答重温重大战役。实践团成员杜欣悦感慨:“先烈用生命换来和平,我们要用科技筑牢国防交通线!”





在安徽淮南大通万人坑遗址,面对见证侵华日军暴行的累累白骨,周倩茹在实践笔记中写道:“科技报国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实践团成员杨秋燕与刘雪妍在江苏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感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磅礴力量;吴美晨探访湖北红安黄麻起义纪念馆,在斑驳的史料中读懂“信仰照亮征途”的真谛;吴鹏研学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从锈蚀枪械与木帆船中体悟“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2.产教融合:在建设一线淬炼专业本色
实践团将课堂延伸到国家战略工程前沿,赴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开展校企合作实践交流。在座谈会上,南工大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周峰表示,希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全振表示,通过实践,我们将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煤矿行业,着力培养既了解国情、又精通专业,同时具备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学院地质工程系主任胡彦博介绍说,淮南是煤城,矿井生产运行、安全监测及灾害治理技术对实践团提升专业能力有重要作用。实践团师生全面感受标准化管理的优质工地,深入了解施工流程及先进技术。




3.深耕基层:在民生服务中践行专业担当
实践团推动专业知识下沉社区,构建“调研-科普-反馈”服务体系。为充分进行科普宣传,实践团在活动前期赴江苏南京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开展专题学习,南工大大学生城市地质灾害应急志愿服务队队长、实践团队长郑银凤系统讲解了地震成因、预警机制,重点演示了“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震要领,队员们实地演练了灾后自救互救技能。 



在安徽淮南田家庵区华声苑社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袁志平与社区党委书记任元红共同签约揭牌南工大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团发放宣传海报、宣传手册,开展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研究分析社区居民对交通、地质灾害隐患的认知情况,进一步掌握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现状及存在的痛点。实践团成员周倩茹、杨宇皓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开展科普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科普交通安全与防灾减灾等知识,并现场演示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在江苏南京幕府山街道石城家园社区、江阴周庄镇长南村、淮安北京北路社区等地,实践团成员聚焦不同群体开展交通安全与防灾减灾宣讲,团队成员夏澄彰通过问卷发现中老年人防灾减灾知识薄弱问题后,在老年活动中心开设专题课;刘轩彤针对交通安全隐患,结合电动车事故案例解析《道路交通安全法》,强调正确佩戴安全头盔、遵守交通安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这是一次专业教育与红色教育的双向奔赴!”袁志平老师总结道。从抗战烽烟到智能隧道,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实践昭示青年“强国有我必担当!”当交通安全与防灾减灾知识从课堂飞入社区小巷,当智慧工地的数据流穿透崇山峻岭,南工大交通学子用行动证明,“筑通途”是智慧赋能交通基建工程的雄心,“韧山河”是守护万家平安的初心。这份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实践答卷,正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