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调研巢湖市工作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在巢湖畔的夏日,涌动着民族团结的暖流。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踏着盛夏的节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巢湖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从7月2日至7日,在巢湖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负责人韩虎泰和基地成员张秀娟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踏上巢湖这片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热土,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踏上了一场跨越社区、学校、政府等的调研之旅,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广度,用心灵触摸民族交融的温度,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画卷。7月2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团巢湖市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展开专题调研,双方就主题活动开展、校地合作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活力。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巢湖市洗耳池社区,调研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基层治理中的融合实践。社区以“洗耳恭听”党建品牌为引领,以“洗耳听民声,俯首解民意”为宗旨,始终把社区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
此外,社区依托“同心会客厅”平台,汇聚律师、医生等专业力量,常态化开展“法律护航”“健康义诊”等惠民服务——今年以来,已举办多场法律讲座,调解多次矛盾纠纷;已开展多场义诊活动,为数百名居民送去健康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这样融入日常服务,如春雨般滋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实践团成员在走访中体会到,基层治理中的温情关怀,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7月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巢湖市北大街社区“同心驿站”,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茂林乡音讲堂”及展馆文化布置,切身感受到社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

当日中午,实践团走进社区一家经营多年的兰州拉面馆,在寻常的生活场景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店主与实践团成员聊起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时真诚地说道:“大家互相帮助、真心对待,日子就能过得越来越好。就像这拉面,面粉、水、调料融合在一起,才能味道鲜美。”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凝聚的真情,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融在各族群众的心心相印中。
3日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巢湖市教体局和世纪新都小学,聚焦教育领域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展开调研。教体局铸牢工作相关负责人与巢湖学院实践团师生共同开展座谈会。座谈会后,实践团赴世纪新都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学校“皖疆云队课”的特色举措与实践成效。

7月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巢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研市场监管领域如何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相关领导介绍,工作人员在少数民族经营主体注册登记时提供耐心细致指导,在市场监管中兼顾民族文化差异,采取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同时与市委统战部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全力营造各民族和谐共融的市场环境。实践团成员围绕经营环境、政策支持、执法案例等方面进行提问,在交流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离开市场监管局后,实践团来到巢湖市委统一战线主题公园,在百年统战史料展区中追溯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学生讲解员细致解读“统一战线,同心向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深刻内涵:从革命年代各族群众携手救亡图存,到建设时期并肩投身国家发展,再到新时代共绘民族复兴蓝图,一幅幅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意义。成员们驻足凝视,围绕“百年统战中的民族同心史”交流心得感悟,在历史回望中凝聚起新时代团结奋进的力量。


“社区的文化活动让我认识了不少少数民族朋友”“希望多搞些民族美食节、文化展”。市民们积极参与,结合生活体验建言献策。商户们则期待增加面向各族群众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生意与情谊共同升温。实践团将梳理分析问卷数据,形成调研报告,为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参考。
7月7日上午,实践团压轴一站走进巢湖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在专题座谈会中系统梳理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整体脉络。座谈会上,统战部相关领导结合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际,向实践团介绍了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落实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以及当地企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深入解读了当地铸牢工作的特色做法与显著成效。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就工作细节深入提问,在交流中对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七日“三下乡”征程中,实践团以灵动足迹为笔,在巢湖的机关院落、社区巷陌、校园课堂与市井烟火间,细细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图景。当理论微光与实践温度交相辉映,抽象理念化作街角拉面馆的家常对话,书面政策变作社区义诊时的暖心笑容。行囊里满载的素材与思考,既为研究注入汩汩活水,更让青春在服务民族工作的征途上,深深镌刻下“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誓言。这幅长卷正等待着一代代人以真情为墨、以实干为笔,继续晕染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磅礴气象。
(图文/巢湖学院)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