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实践团队的影像解码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电脑屏幕上,最新的湿地航测影像被分割成无数个网格,队员们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谱数据,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这是他们将影像分析与样方调查结合的关键一步。
为了验证航测数据的准确性,团队早已在湿地布设了20个5米×5米的样方。此刻,队员们正将实地采集的植被样本数据逐一录入系统:“样方3号,互花米草覆盖率15%,芦苇高度1.2米”“样方18号,碱蓬群落密度每平方米32株”……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原始数据,与影像上的植被光谱特征形成了精准对应。
屏幕上的红色区块“航测显示这是互花米草密集区,但样方27号的实地数据显示覆盖率已降至8%,说明治理措施正在起效。”队员们立刻调出该区域的历史影像,通过光谱对比工具,清晰看到近三年来红色区块的面积以每年12%的速度缩减。为了更细致地分析变化,他们将样方数据按季度分类,发现每年春季的植被恢复速度与秋季治理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随着分析深入,样方法的价值愈发凸显。当影像上的绿色斑块扩大时,队员们会调出对应区域的样方记录,确认是芦苇群落自然扩张还是人工种植的碱蓬存活;遇到光谱特征模糊的区域,就通过样方数据校准模型参数,让影像解读的误差率从15%降至6%以下。
“植被覆盖度提升23%,碱蓬面积增加18公顷!”当最终分析报告生成时,队员们止不住的欢呼雀跃。这些数字背后,是航测影像与样方调查的完美配合——前者勾勒出湿地生态的宏观变化,后者则用扎实的实地数据为每一个结论锚定了精准坐标。这场跨越屏幕与湿地的解码行动,不仅读懂了植被变迁的密码,更让青年科研者们真切体会到:守护生态的答案,永远藏在脚踏实地的实践里。
作者:马跃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循“蒙”而行实践团赴平邑县中平药业开展社会实践
2025年7月17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向客之音”突击队赴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陆河实验学校(高砂校区)开展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
2025年7月23日,河图之“Mg”暑期社会实践团社区微生态赋能行动持续推进。实践团成员不仅详解污水净化原理、带领同学们动手制作净水瓶
2025年7月14日至17日,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硕博研究生服务团——“小药箱·大健康”笃行实践队深入漳州市南靖县,开展以“健康人生,绿
7月13日,“智测山河,绘护绿洲”实践团队在黄河入海口湿地开展关键的影像解码工作。通过将无人机航测影像与20个实地样方数据深度融合
2025年7月22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提灯传宿火·安本护家国"社会实践队队员王欣丫深入内蒙调研湖泊安全。
西北师大美院“彩绘青春”实践团队,7月11 - 16日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石海景区,开展“绘梦积石山,共筑乡村美”墙绘活动
近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踏着暖阳走进上海滩花园,为社区的老人与孩童铺开一幅“两弹一星”的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