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倾听百村村支书”三下乡活动纪实
2025 年 7 月 18 日至 19 日,淮北师范大学 “倾听百村村支书” 三下乡实践队走进蚌埠大谢村。稻田翻绿浪,葡萄挂枝头,这个村庄正用泥土的芬芳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 既有丰收的甜,也有转型的难。
走进大谢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水稻与玉米田舒展着绿色画卷,远处的葡萄大棚里串串 “阳光玫瑰” 挂满枝头 —— 这是该村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典型的农业村,大谢村始终以粮食生产为根本,近年来通过农业现代化改造实现产能跃升。
在传统农业领域,该村已全面推广现代种子、智能农机具等生产要素,小麦亩产稳定在 1000 斤,玉米亩产达 950 斤,粮食生产效率较五年前提升 30% 以上。养殖业作为重要补充,年出栏生猪 900 头、肉鸡 3 万只,家庭养殖肉牛形成规模化集群,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更让人欢喜的是特色种植。谢春家 30 亩葡萄园像个 “聚宝盆”,串串葡萄能卖 15 元一斤,一年挣 130 多万元,还让 30 多个乡亲在家门口上班,每人年增收 1 万元。羊肚菌大棚里更热闹,“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让这 “小菌子” 成了 “钱串子”,收益是种粮食的 5 倍。

实践队员采访大谢村村支书。实践队员 谢雨欣 供图
高效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大棚四季常青,这是脱贫户王桂兰的 “开心农场”:“每天挣 80 元,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有奔头!” 这个投资 500 多万的扶贫基地,一年给村集体添 20 万收入,23 户脱贫户稳稳端住了 “饭碗”。
村里的变化藏在细节里:小学有了多媒体教室,城里老师定期来支教;卫生室能测心电图,发烧输液不用再跑 3 里地;低保、特困补助准时到账,85% 的人家喝上自来水,电商服务站把快递送到了村口。村民李大爷算过账:“这三年添了洗衣机、换了新衣裳,日子不光能过,还能过好!”
村干部们也在 “赶时髦”。村文书的手机里存着数字化治理平台,“以前办事跑断腿,现在‘一站式’搞定,政策都做成小视频了!” 虽然村两委 7 人里 5 人过了 60 岁,但 “老全村无葡萄冷库和加工厂,2023 年因保鲜不佳损耗 20% 鲜果;羊肚菌仅以初级品售卖,若烘干加工附加值可提升 3 倍以上。村集体收入中土地承包费占 75%,经营性收入匮乏。
人才与治理存瓶颈。葡萄核心种植技术依赖外地专家,本地农技员仅能应对基础病虫害;村两委干部平均 62 岁,智能手机使用率不足 50%,数字化村务推进慢。4 期种植培训结业青年中,75% 选择外出从事快递、外卖,返乡创业意愿低。
基础设施有欠账。17 户危房改造因村民自筹不足搁置;灌溉渠完好率仅 45%,去年旱季致 30% 农田减产;村文化广场无遮阳棚和取暖设备,冬季使用率不足 10%。88% 村民盼更多文艺活动,目前年均仅 2 场送戏下乡。带新” 把政策落实得妥妥帖帖。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输血,而是要培育造血能力。” 调研组长表示,大谢村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资源禀赋、直面发展痛点,才能找到可持续的振兴路径。此次调研形成的 23 条具体建议,已提交当地政府参考,未来将持续跟踪政策落地效果。
从传统农耕到特色种植,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大谢村的蜕变是中国千万乡村发展的缩影。在政策精准扶持与内生动力激发的双重作用下,这个淮河岸边的村庄正朝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目标稳步前行。

村支书写基本信息。 实践队员 谢雨欣 供图

图为谢春家的葡萄大棚中的葡萄。实践队员 谢雨欣 供图
实践队员 谢雨欣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