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茶基地:退伍军人的“绿色创业”与乡村就业网。
山间的坡地上,小叶藤茶正值采摘旺季。这种又名“莓茶”的作物,以“不施化学肥、不打农药、人工除草”的绿色种植理念著称,四五月份起每周可采摘两次,入口回甘且自带消炎功效。而让这抹“绿色”成为乡村致富色的,是退伍军人彭先生。
2018年,彭先生返乡创业,一手建起这片莓茶基地。“从种植到采摘,全靠村里的乡亲们”,基地常年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仅采摘环节每月就能为他们带来稳定收入。如今,基地已形成“线上直播+线下门店”的销售模式——线上有专属直播基地,彭先生亲自直播带货,村民也常来帮忙“助播”;线下在周边县市设有门店。但受限于宣传范围,目前莓茶线上销量反超线下,且因坚持“施天然肥,人工除草”的绿色种植理念导致其“产量低、价格高”,让优质莓茶仍“藏在深闺人未识”。


图为服务队在莓茶基地调研 郭佳晨摄。
多元产业:从吊瓜到油茶的“乡村振兴矩阵”。
当地的乡村振兴图景,远不止莓茶一笔。在莓茶基地的上方,龙先生种植的吊瓜已打开省外市场,安徽等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基地下方及对面的山坡上,黄桃与油茶产业同样生机勃勃,这些作物不仅适应本地水土,更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田秘书介绍:“无论是莓茶、吊瓜还是黄桃,都是咱们村的‘助农产业’。老人能去基地除草、采摘,妇女能参与包装、分拣,家家户户都能从产业里分到‘红利’。”调研中发现,这些产业依托当地自然禀赋而生,却普遍面临同一个难题:缺乏系统宣传,优质农产品难以触达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服务队采访尚家村村干部 张慧敏摄。
调研启示:让“大自然的馈赠”撑起乡村振兴腰杆。
从退伍军人的返乡创业,到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当地产业凭借“绿色生态”底色与“助农共富”温度,筑牢乡村振兴群众根基。不过,产业发展短板也仍待突破——尽管产品优质,却因缺乏销售渠道,让产品难以“走出大山”;尽管存在线上直播产业链,却未能将“生态种植背后的坚守”“农户参与产业的故事”等深层价值传递出去,导致优质产品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因此,破局的关键在于“让好产品被看见”。
正如“望山”青禾服务队队员所说:“这里的莓茶甜在嘴里,产业暖在心里。但要让乡村振兴走得更远,既需要坚守绿色种植的初心,更需要拓宽宣传渠道、讲好乡村故事,让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密码。”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对乡村产业的探访,更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度思考——唯有产业扎根土地、联结民心、对接市场,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果实结得更实、更甜。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