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下旬,山东大学 “一路生花” 调研团成员梁君熠前往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汉马河村,与村民委员会主任围绕农村道路管理展开深入访谈,重点探究路长制落地实效与村民实际需求的适配问题。此次交流揭示了当前农村道路治理在制度执行、民生关切等方面的现实矛盾,为团队后续优化乡村道路管理方案提供了扎实的基层视角。
“咱村的路长可不是挂名的荣誉头衔。” 村主任明确表示,这些由村民推选的 “责任心强、腿脚利索的老少爷们”,每天需沿分管路段巡查,查看路面坑洼、杂草清理及杂物堆放情况,发现问题还要主动劝导。尽管每月有少量补助,但 “更多是份心意”,工作动力主要源于村民对道路管护的重视。这种 “实职化” 的路长设置,打破了基层治理中常见的 “虚职化” 困境。针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动员机制,村主任回忆起集资修路时的场景:“当时在村口老槐树下,我跟大伙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都能成,咱修路这点事,抱团儿就不难。” 他借用长征精神激发村民共识,最终解决了孩子上学难、农机通行难等实际问题。这种将革命精神与乡土需求相结合的动员方式,成为凝聚村民力量的关键。
道路竣工后的传统仪式也引发调研团关注。“在路边摆上水果、点心,放挂鞭炮,给土地公鞠躬祈福。” 村主任解释,这并非封建迷信,而是通过集体仪式强化村民对道路的珍视感,“仪式后大家更爱护路了”。这种民俗与治理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护路文化。
访谈中,村主任直指当前考核机制的痛点:“上级总看路面干不干净,可咱农民更在意排水沟通不通。” 他以去年夏天为例,因排水沟堵塞导致玉米地被淹,“好几户庄稼都泡烂了”。他呼吁考核标准应向 “排水通畅度、路面结实度” 等民生实际倾斜,多听村民声音。
此次走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农村道路治理需跳出 “重形式轻实效” 的误区,构建贴合乡土需求的评价体系。尤其在路长考核、政策制定等环节,应将村民实际感受作为核心指标。团队后续将结合访谈内容,设计更具操作性的乡村道路管理优化方案,让 “四好农村路” 真正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