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丹青绘运河,青春赋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实践服务团 孙梓月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2025年7月29日至8月7日,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实践服务团,深入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开展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团队以笔墨为桥连接古今,以脚步为尺丈量乡土,在传承运河文化、感悟孝德精神中,书写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

墙绘为媒:让运河故事“跃”上墙面

团队抵达四女寺镇后,迅速投入到墙绘创作工作中。团队在四女寺镇街区选取了约200平方米的四面空白墙面,将其作为传播当地文化的“露天展厅”。队员们深挖历史脉络,精心设计并绘制了一系列反映当地运河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主题墙绘,墙绘内容围绕大运河的历史与功绩展开,融入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宏伟轮廓,包括漕运繁忙的古码头场景、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宏伟工程,生动再现了古镇的文化脉络,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在墙面上交融共生。
创作中,队员们分工协作:有人蹲在墙根用粉笔勾勒初稿,有人站在脚手架上调制矿颜料,有人顶着烈日细致填色,路过的村民也时不时驻足欣赏。经过数日努力,原本单调的墙面焕然一新,成为展示四女寺镇文化底蕴的亮丽风景线。最终,原本单调的墙面蜕变为讲述古镇故事的“文化长廊”,既扮靓了乡村街巷,更让沉睡的历史有了可视可感的新载体。这次墙绘活动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运河文化的理解。
 
图为队员们进行墙绘填色工作。孙梓月 供图

调研为镜:触摸古镇发展的“新脉动”

在墙绘创作间隙,实践团队还对四女寺镇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调研,解码四女寺镇的“古今变奏”。这座地处鲁冀两省三县交界的古镇,曾因大运河漕运枢纽地位盛极一时,商船云集、商号林立的记忆仍刻在老辈人的讲述里。如今,古镇依托“运河文化+孝德IP”的独特优势,正着力打造德州主城区的“南花园”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推动四女寺风景区、水利枢纽、四女祠等景点联动发展,文旅融合的特色路径让古镇焕发新生。
 
图为队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孙梓月 供图

文化为魂:在孝德与运河精神中寻根

实践期间,团队参观了著名的四女寺风景区,聆听了当地关于“四女孝亲”传说的讲解,80岁老党员王合平的讲述,让“四女孝亲”的传说有了温度。队员们在四女祠前认真聆听讲解,被四姐妹至孝至善的精神深深感动。队员们凝视祠内碑刻,仿佛看到千年前孝女们侍奉双亲的身影,更读懂了“孝老爱亲”早已融入古镇的血脉。
从四女祠到大运河展厅,队员们在历史细节中触摸文化根脉。运河精神是船工们拉纤时的号子,是四姐妹坚守的初心,这份感悟,让文化传承从抽象概念变为青年肩上的责任。
 
图为老党员王合平为队员们讲解四女寺历史。孙梓月 供图

实践为尺:青春在乡土间拔节生长

“从画室到墙面,不只是创作场景的变化,更是心态的蜕变。”社会实践接近尾声,曾经习惯画布整洁的队员,学会在斑驳墙面上稳住画笔;起初面对村民腼腆的学子,渐渐能唠起家长里短。这些转变,是实践赠予的成长礼物。大家普遍表示,这次“三下乡”活动让自己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不仅锤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墙绘创作,同学们用艺术的方式传播了运河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走访调研,大家看到了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成就,也体会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
此次实践得到四女寺镇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校地同心让活动落地生根。四女寺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党建办主任郭程表示,欢迎更多高校学生走进四女寺,感受古镇魅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本次社会实践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既为当地留下了一抹绚丽的文化色彩,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当最后一笔墙绘收工,当调研笔记写满最后一页,实践团带着满满的收获告别四女寺镇。墙面的运河故事仍在讲述,孝德精神的种子已在青年心中发芽。这场以“丹青”为媒、以“青春”为笔的实践,不仅为古镇添了文化亮色,更让青年学子在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读懂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
 
图为队员们与当地负责人合照。孙梓月 供图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丹青绘运河,青春赋新篇

青春画笔“点”活千年古镇!青岛农大学子10天绘就200㎡运河墙绘长廊,扮靓德州四女寺。深入调研文旅融合,聆听动人孝德传说,在乡土实

深探民宿与基建,共绘发展新图景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走进日照张家台村,围绕“深探张家台民宿与基建,共绘发展新图景”主题,走访多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