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医”心一意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襄阳,与裴斌教授展开深度对话。
裴斌,湖北医药学院1977级校友,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现任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循证医学中心主任、湖北医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第二层次)人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青岛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临床专家。曾任湖北省显微外科学会、湖北省手外科学会、湖北省整形外科学会、湖北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他深耕再生医学研究,在领域内颇具影响力。裴斌以满腔赤诚,书写出医者最纯粹的本色。
队员与裴斌合照
灯启医途:命运落笔处
“学医应该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裴斌回忆过往时感慨道。彼时高考尚未恢复,由于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且“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悄然蔓延,多数人学习热情不高。但裴斌并没有随波逐流,自幼就好强的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成绩在同届中始终拔尖。高中毕业后,根据当时的政策,裴斌即将动身下乡劳动。出发前两天,高中老师特意把他和另外三名同学请到家里,话语里满是对他们未来的牵挂:“别放弃学习,形势在慢慢变,读书是真的能改变命运的。”那时的裴斌虽未完全参透老师话里的深意,却把叮嘱记在了心里。尤其是那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走出大山,到能与世界交流的地方,才能成就一生的事业。”让他对未来生出无限憧憬。在下乡劳动期间,裴斌始终牢记老师的叮嘱,在劳动间隙从未间断过学习。而命运的馈赠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不久后,高考恢复的消息突然传来。这突如其来的机遇,对于早已做好准备的裴斌而言,正是改变人生的契机。
高考结束后,裴斌开始认真琢磨未来人生的方向。起初他并未考虑医学专业,填报的前几个志愿都与医学无关,但最终兜兜转转还是和医学结了缘。裴家素有“不做良相,便做良医”的祖训,再加上他的父母从医,太爷更是中医,这样的家庭氛围像春雨般浸润着他的成长。或许,这便是医学世家血脉里的传承。“现在想来,学医真像冥冥之中的安排。”裴斌笑着对队员们说。就这样,他走进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郧阳分院,沐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里,正式踏上了学医路,心里埋下了成为一名良医的种子。
裴斌工作
刀前之痛:初心觉醒时
然而,裴斌的从医之路并非坦途。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医者生涯刚起步,便被下派到一所小镇医院工作。一天上午10时,一位患者因腹痛就诊,裴斌诊断其为阑尾炎后,决定当天中午安排手术。在向患者说明病情与手术必要性时,他注意到对方脸色有些僵硬,当时以为是术前紧张,便安慰道:“这只是个小手术,别担心。”当日中午12时左右,在裴斌短暂离开医院去吃午饭的间隙,意外发生了——这位患者选择了自杀,仅留下一封写给在武汉读书的孩子的遗书。
停顿片刻,裴斌的声音带着一丝沉缓:“那时候我们总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想问题,根本没触碰到贫困人家真正的难处。”这场猝不及防的变故,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震惊之外,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力。后来他才知道,患者走上绝路,不过是怕150元的手术费拖垮远在武汉读书的孩子。区区150元,竟成了压垮一条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医者的责任心与现实的无力感交织着,像潮水般漫过他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这件事成了一记响锤,狠狠敲醒了他:“医术之上,更要有对生命的敬畏。拿起手术刀之前,先要读懂每一个生命背后的重量。尽全力托住每一个挣扎的灵魂,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温度与底色。”回忆到这里,裴斌的语气里充满了遗憾:“对医生来说,阑尾炎手术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我当时偏偏没能帮她跨过那道坎。这么多年了,这件事就像根刺,一直扎在心里,怎么也放不下。”
但这份痛,也愈发坚定了他治病救人的初心。他渐渐明白:“高明的医生有的从来不止是技术,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担当。”精湛的技术能帮患者对抗病魔,而对生命的担当,才是医者心中不灭的灯火,让医术有了温度与重量。他也常借此告诫医学生:“做医生,得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太功利,更不能为了逐利而淡忘了初心。要记住,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拯救每一位疾病缠身的患者,那种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成就感,是任何都比不了的。”
裴斌在手术室抢救患者
术追生命:仁心践行途
这场刻骨铭心的经历,让裴斌对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有了痛彻心扉的领悟,也如同一股强劲的推力,让他愈发坚定了精进医术、济世救人的决心。带着这份勇气,他一头扎进医学的深海,誓要以更精湛的技术托举起生命的重量。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执念:“要真正为患者破解难题,实实在在为他们撑起一片天。”为了攻克那些疑难杂症,他又将目光投向再生医学这一前沿领域。最终他凭借精湛的细胞治疗技术,治疗了大量退行性和组织愈合障碍性疾病患者,逆转了某些组织器官的衰老退变过程。
裴斌至今记得一个让他印象极深的患者:一个小男孩因爆炸导致腿部重伤,整条腿只剩下肌腱勉强相连。“换作多数治疗方案,恐怕只能束手无策。”裴斌回忆道。但他没有放弃,毅然决定为小男孩量身设计治疗方案,而过程远比预想中艰难。在完成骨骼固定后,团队发现孩子腿部的软组织缺损竟达十公分。按照常规疗法,腿要被截去十公分。但裴斌没有气馁,他带着团队反复研讨,最终选择了一个冒险的方案:通过游离皮瓣移植和大量血管移植,一点点重建腿部的组织。当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孩子眼中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光亮。
二十年后的一天,一个年轻身影出现在裴斌面前。他一时没能认出,对方却笑着说:“裴叔叔,我走几步您看看,能不能想起来?”看着年轻人缓慢却稳健的步伐,裴斌仍有些恍惚,直到对方开口:“我就是当年那个被炸伤腿的小男孩啊!”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当年手术台上那张苍白的小脸瞬间浮现在眼前。“您看,”年轻人激动地抬了抬腿,“只要不跑太快,根本看不出异样。”轻松的语气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让裴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他清晰地感受到,正是自己当年的坚持,才让这条生命得以挣脱阴霾。这也让他愈发坚信,医者救死扶伤的意义,重逾千钧。
如今,裴斌早已过了退休年纪,却依旧坚守在临床一线。他用毕生积累的经验细心接诊每一位患者,耐心指导每一名医学生。谈及未来理想,裴斌表示希望能应用再生医学技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退变等更多退行性疾病,补几块老年健康生活的短板,实现健康百岁、幸福百年的追求和梦想。
诊室里忙碌的身影、手术台旁专注的眼神,都在默默续写着一位医者对生命的担当。裴斌的半世医途,是一代医者守初心、赴使命的缩影,愿这份坚守与赤诚能为后辈立起标杆,照亮更多湖医药学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