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湖北大学三下乡走访龙湾镇瞄新村:瞄新村养虾有“稻”奔小康

本网讯(通讯员 赵妍 陈思瑾)“池塘龙虾舞,稻田翻金波”,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乡亲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凭借虾稻共作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2022年7月12日,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瞄新村,开展“‘稻+N’生态种养模式”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用文献分析、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瞄新村虾稻养殖情况与脱贫现状,助力乡村振兴。
龙湾镇瞄新村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虾稻脱贫与乡村振兴道路。近年来,瞄新村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进湖北莱克集团投资兴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作,建成1万亩全国生态小龙虾繁养基地,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在市税务局扶贫工作组和该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原本环境脏乱、经济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和谐美丽、村民富裕的新农村,并被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
在潜江市瞄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受到了瞄新村赵甫银主任的热情接待。赵主任向社会实践团队展示了《2022年度潜江市龙湾镇瞄新村脱贫户(监测户)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资金申报册》,详细讲解了该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在面对社会实践团队对于承包土地示意图的有关提问时,赵甫银解释介绍:“在2015年村里引入企业后,集中流转土地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然后返包农户实行虾稻共作,种稻的收入能够保障租地的费用,养殖小龙虾的钱就可以全部盈利。”瞄新村作为龙湾镇最大的村,实际人口有三千多人,劳动力超过60%,村内大力建设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平整肥沃的土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宽敞平坦的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赵甫银的带领下,团队走进村民家中,与部分脱贫户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在“稻+N”模式下村民们的生活现状与虾稻养殖收入情况。
瞄新村推广轮种和精种结合的虾稻共作模式,收入相比单纯种水稻大大提升。村民张忠松说:“我们每年会有政府2000元的养虾补贴,今年小龙虾市场不景气也有差不多4万元的收入,足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
瞄新村积极与村民进行沟通,完成贫困户申报和补贴工作。毛贰子赵常义夫妇从2017年起,经土地流转承包30亩稻虾田地,每年毛收入达到9万。因子女患病丧失劳动力,孙辈年纪较小,加之二人年事已高,经申报获得贫困户补贴,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当问及还希望在生活中得到哪些帮助时,赵常义淳朴的笑着,“你有困难,别人也有困难,政府已经帮助我们很多了我们很感谢,今后要一直靠自己勤奋,做好稻虾养殖。”
瞄新村也存在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村民赵常福表示,孩子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八十多岁的母亲,年后就不种虾稻田了。经后续的走访研究,社会实践团队发现该村成年子女基本全部在外读书或工作,村内以老人与小孩为主体,同时“稻+N”种养模式的推广与普及,为村内老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减少退休老人外出务工的情况出现。
瞄新村抗疫不误春耕,护好村民“钱袋子”。据赵甫银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驻村扶贫工作队向村民们宣讲了惠农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春耕春播,紧急联系市水产养殖专家,组织虾农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争取用高产来弥补迟销损失。不仅如此,工作队还加大推广小龙虾产业定点收购和网上助销模式,确保虾农龙虾能在保证价格的前提下即时销售,此外,也会积极帮助部分因迟销造成资金不足的虾农申请产业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危机。同时,工作队还通过多方联系,为村民的农产品销售、就业牵线搭桥,已为村民解决因疫情滞销的蔬菜、水果6500斤,帮助58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或返岗复工,多方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瞄新村切实做好“三色经济”扶贫。打造虾稻共作“金色经济”带产业、葡萄“紫色经济”带产业、果蔬“绿色经济”带产业,以瞄新村3500亩莱克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为基地,将全村3250亩责任地流转,其中贫困户流转面积500亩、66户,建成生态农庄和近200亩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100亩瓜蔬采摘园等经营实体,帮扶瞄新村96户、郑家湖村74户贫困户发展高效种、养植模式已初建成效,解决了农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等问题。
干部交流、村民访谈、实地考察……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法,围绕“稻+N”生态种养模式展开系列调研。社会实践团队切身感受到瞄新村干部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刻感知到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依靠稻虾共作奔小康的十足劲头,切实了解到企业扶助乡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以“智”脱贫。瞄新村整体呈现出踏实肯干、不辞辛劳、响应号召、创新实践的瞄新精神,正是瞄新村养虾有“稻”奔小康的不竭精神之源。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