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走进漫山柿子林,打卡乡间艺术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了更好地贯彻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精神,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墨成文,绿野振兴”实践队于12月27日来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五井镇隐士村,探访“柿饼之乡”走上振兴之路的历程。
沂蒙山上秋意浓,岁岁年年柿柿红。12月27日上午,实践队来到隐士村。实践队员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中国临朐,山柿产业园”的宣传牌,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便是两侧巍峨的大山,层层叠叠的岩石,薄岩地上筑起的房屋和柿子树便显得格外危险。在去往村子的路上,实践队员遇见了一位正在往柿子晾晒棚里走的尹大哥,尹大哥得知实践队来到隐士村的实践目的后,很热情地跟实践队员们攀谈,他说隐士村种植柿子条件好,但由于大山封闭、道路不畅,货品出不去,好产品没有好价格,村里的人自然就穷。
 
在当地村民尹大哥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临朐五井镇隐士村当地的隐士书院和柿子博览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隐士村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之大。接着尹大哥帮助实践队员们完成了关于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调查问卷。当谈及这里面村子的收入时,尹大哥的开心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隐士村一开始的发展那时是连路也走不成,一下雨就收成就完蛋,连当地人娶媳妇都是用三轮车拉来的,什么都没有,是真穷的厉害。现在啊,我们村里引进技术和资金,跟着国家政策走,慢慢的我们的钱袋子就鼓起来了,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了,现在的日子放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实践队员边聊边来到尹大哥的柿饼晾晒棚,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大棚的房顶上用红砖黑瓦排出了大大的“柿”字,看起来红火非常。晾晒棚内一串串的缠挂的柿子映入眼帘,农家大娘熟练地将框内的柿子在绳子上一缠一系,层层叠叠的柿子串便形成了异常壮观的柿子瀑布。实践队员捡起一个柿饼询问农家大娘它晒了多久,大娘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笑呵呵的说:“才三天呢,现在还没挂上霜。等柿饼好了,拿在手里,软软糯糯的,俺们顾客评价说好像隔空就能感受到甘甜的流心哩。”
 
 在柿子博览馆的旁边还有一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网红直播间”,尹大哥说那是在售卖柿饼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用的,能在抖音等平台上卖。人才兴则产业兴,在战略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家乡日益兴盛的发展吸引之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到隐士村创业。利用自己在外面学到的知识发展柿子电商产业,有力激活了隐士村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这又何尝不是“人才振兴”的体现呢?金秋时节,西部青石山区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棵棵柿树果实累累,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如挂满了灯笼,一片片山谷被装点起流光溢彩。丰收的季节满山的柿子让实践队员的心里也感受到了村民们一样的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行动。本次的实地实践活动是短暂的,但实践队成员们在这贫瘠的薄岩地,品味到了沂蒙精神,更深刻体味到了乡村振兴之艰难,特色产业发展之不易。在柿子种植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的现况下,乡村振兴成果显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显著提高,隐士村的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让原来的“贫困隐士村”得以长足发展,成就“富足隐柿村”。一山一水一小城,在这18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山深处,沂蒙山的不怕苦难,苦中作乐的柿子精神永远鼓舞着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越好。
通过本次实践队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五井镇隐士村的实地实践,实践队员学到了当地利用柿饼发展特色产业的模式,也了解到当地农民存在农业现代化技术运用中专业性知识欠缺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实践工作中,实践队伍成员们将会对实践方向更加明确,进一步探索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动态,助力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