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小小的茶叶,为何能承担得起乡村振兴这样的的“重担”呢?这就要从“南茶北引”开始说起了。实践队员通过当地种植茶叶的村民的介绍了解到,“南茶北引”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56年,海青人民公社自安徽省引进绿茶品种,并定名为“海青茶”,后在河西村试种,河西村也成为海青绿茶的发源地。1965年,“南茶北引”获得基础性成功。到1972年,全镇茶叶发展到220亩。1995年,海青茶生产步入快速发展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逐步成为极富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海青镇由此成为我国“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和纬度最高的大型绿茶生产基地。“到了今天,我们海青茶是咱山东省最优质的三大绿茶之一,4万多人的土地上种了3万多亩茶园呢。”当谈到海青镇上随处可见的茶叶种植园时,村民们自豪的向我们解释海青茶种植产业的在镇上的普遍规模。
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名之海青。”海青,这座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角的小镇,南接日照市,北靠诸城市,西邻五莲县,全镇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4.24万。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区域特色美丽茶乡”“2022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等称号。小镇靠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与交通位置,在省内享有盛名,为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海青茶产业加强与国内国际双链接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发展为发展方向。先后出口越南、朝鲜等国家,赢得很大关注。

改革开放40余年,海青茶产业在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青茶生产历经多个阶段,从初期产业链摸索到如今全产业纵深发展,茶品类不断增加,产业精深加工延伸,海青镇洞察消费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此外,青岛西海岸新区正着力发展旅游业,做大茶景区,加快建设投资15亿元、占地2000亩的北茶文化博览园,在获评国家3A景区基础上,瞄准创建国家4A景区,打造国内一流以茶为主题的高端休闲文旅综合体。同时,整合海青镇全镇30余家休闲观光园、2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村,策划“潍坊-海青-日照”“青岛-海青-日照”旅游线路,打造“北域江南、茶韵小镇”文旅品牌。累计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茶园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茶产品质量,让当地在一众以茶为发展招牌的小镇中脱颖而出。
图为了解当地茶叶价格的实践队队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露 供图
自然生态无论对于身体抑或精神都有着无言无尽的滋养、馈赠与回报,而海青镇对生存环境的养护、培育与爱惜更加彰显当地对于人文品格内涵的注重。实践队队员了解到,西海岸新区还以3A景区标准将海青镇北部茶山建设成集茶叶生产、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观光园。至目前,海青镇已经建成了“禅茶后河东”“北茶竹里后河西”青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分别获评全国、全省美丽宜居村庄称号。在走访过程中,有许多装修极具特色的品牌,如“北茶乡居・臧家庄”“北茶田园・徐家尧”“北茶工坊・东蔡家”等系列给实践队队员留下深刻印象。而海青镇本地通过探索“美丽乡村+茶旅游”新模式,使得当年孤零零的普通小镇摇身一变,成为了无论表里都焕然一新的“香饽饽”。

好山好水养好茶,海青好茶泽镇乡。茶乡竹园,已成为海青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几年,一叶小小的“海青茶”,已经推动起当地特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多角度、全方面的蓬勃发展。伴随着茶产业对于海青镇影响力与日俱增,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加工水平持续提升、市场销售能力持续增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地域独特方向与特别力量。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收入与幸福指数节节高升,一改当年贫困落后的旧面貌,在新时代的政策引导下蓬勃前进,趟出了一条回甘悠长、步履坚定的茶香之路。
通过本次下乡旅途,“黑墨成文,绿野振兴”实践队队员们对探索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有了新的理解,即要将国家政策与农民实际生活相结合,最大程度的激发参与农民的热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践效率,保证实践结果。另外,“黑墨成文,绿野振兴”实践队将采用多种实践形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考察。实践队队员们将提高自身水平,加深对实践地了解,相信在未来的实践道路上,各位实践队队员们一定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