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22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体悟传承5·12抗震救灾精神”实践团队远赴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参观调研、采访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刻了解了“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失以及带来的深重灾难,更深切领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使自身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理解更为透彻,对其传承现状认识更为清晰。
7月8日,团队实践第一站来到了建川博物馆。成都市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樊建川馆长于2005年主持建成,其中包含抗战、知青、民俗、抗震救灾等33座主题场馆。由于此次实践主题为“抗震救灾”,队员们便首要参观了“5.12抗震救灾”纪念馆,该展馆以影像资料及具体实物为载体生动重现了2008年那场规模及难度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
地震牵动着中南海,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一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在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赶往四川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救援大军们不惜一切代价,克服一切困难最大程度地抢救了被困群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地生命奇迹。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官兵不顾余震频发的危险,连续奋战70多个小时,第一天从废墟中救出4名幸存者;解放军官兵在北川幼儿园救出3岁幼儿郎铮,当他被抬出废墟时,在担架上艰难地举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礼;武警某部在汶川奋力抢救被困群众,救出幸存者210名......
阅览了这一众图片与解说之后,队员们在参观中沉浸式体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接着,队员们来到了震撼日记5.12-6.12馆,馆中有数个由樊建川馆长亲自带队到地震重灾区搜集或部队、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的地震实物而复原的地震废墟原貌,这些由来自震区的实物搭建的场景更易增添观众对灾难的亲历感和真实感。此外,展馆也记录了人民军队、普通民众、国际救援力量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身影,这里陈列了连续奋战3天3夜、救出45名生还者的“全国抗震救灾英模”成都消防支队七中队战士肖和救灾用的衣物;“盲降”重灾区茂县的第一支空降兵小分队15勇士空降茂县用过的降落伞;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的黑龙江中学教师林柏权的自行车及使用过物品等数百件实物......这一件件物品都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时刻警醒着每一个人。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参观了陈列有近200件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雕塑、书画和摄影作品的地震美术作品馆,在这里美术家们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怀念美好家园、表现灾难瞬间、讴歌救灾英雄、描绘绚丽明天的共同内容,观众们在参观后也纷纷赞扬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新颖特别、发人深思。
团队实践第二站来到了四川科技馆。四川科技馆作为众多家庭亲子游的优先选项,在提供大众化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馆内三楼专门设有防灾避险厅,通过知识科普、有奖问答、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观众的自然灾害处置能力,鉴于四川盆地地震多发的特征,展厅格外关注对地震灾害的科普,大力宣传地震逃生、应急避难所、次生灾害防范等多方面内容,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学习,在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的社会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完成参观后,成员们在结合实地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方采访调研。既深入采访了博物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和观众,也开展了在线问卷调查,并累计收到192份有效结果。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在活动开展上,一方面,博物馆等机构在组织策划“5.12”相关纪念活动、展览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呈现出的结果差强人意,观众满意度总体较高,并且,“5.12”地震遗址及相关纪念馆仍是四川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社会对于汶川大地震的关注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约七成受访者都有参加“5.12”相关纪念活动的经历,他们大多希望能经由这些活动来加深学习防灾救灾知识和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线下活动主要集中于四川地区且时间多集中于5月12日前后,线上活动较少开展,加之大部分纪念活动不对公众开放或社会宣传力度较小而公众自发组织纪念活动困难,因此约三成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5.12”纪念活动,而在七成参与过纪念活动的受访者过半数都认为需要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容形式以提升公众的参与意愿,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活动宣传确有较大进步空间,在网络上可检索到纪念活动信息数量较少且时效性较差,未能完全发挥出互联网高效互联互通的优势。在精神传承上,受访者对军队、医疗队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受灾群众的自强自立,全国人民的支援和社会各界与海外友人的帮助有较全面认识,但对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领导作用的认识有一定不足,因此在抗争救灾精神的宣传活动中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需要更加强调;而关于生活中的抗震救灾精神,很多受访者将其与当下抗击新冠疫情、抵御洪涝灾害、促进乡村振兴等时代环境以及为此奋斗的消防员、警察、医生、志愿者等联系起来,认为抗震救灾精神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坚强刚毅、无私奉献的内涵可以与眼下的社会重大事件相结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对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经验的总结也极大促进了国家地质灾害教育和预警机制的完善,推动了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新中国以来,我们经历了许多重大地质灾害,但并没有被挫败,而是在抗震救灾实践中赓续革命精神,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逐渐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之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中国人民在遭遇大灾大难时总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集中迸发闪耀出璀璨光芒。这种团结力量的背后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与指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具有非常强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把决策部署迅速传达到最基层,发挥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这是我们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正值建团百年之下,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本团队更深刻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意识到当代社会所赋予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前人在征程上不断贡献青春力量,作为后代的青年也应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斗拼搏,传承这一历史接力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要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为国家贡献力量,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民族排忧解难,传承先烈精神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