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自2021级智能科学与技术李佳奇#
为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传承优秀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8月11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江淮举旗宣讲团赴安徽阜南县的王家坝镇,通过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团成员于前一天开展会议进行讨论,确定调研重点以及行程安排,实践团于下午三点到达王家坝镇,首先了解王家坝间的抗洪历史和已做的奉献。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响应党和国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中,阜南县王家坝村建了控制闸,这座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运行的大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是淮河防汛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运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一项牺牲局部,保全局安全的重要措施。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南县,为淮河干流中游第一座蓄滞洪区,总面积180.4平方千米,区内耕地面积19.74万亩,设计蓄洪水位27.8米,设计蓄洪量7.5亿立方米,区内居住人口19.5万人。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1991、2003、2007年,自1953年建成以来,濠洼蓄洪区的蓄洪年份平均4年一次。其中1954、1968年大水,堤防发生决口、溃破达26处之多。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是我市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坝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纪念馆主体面积474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4160平方米,展厅共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等7部分,馆内选树了7名在淮河治理和防汛救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展出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珍贵资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4年至今,先后16次开闸泄洪,2000余居民连夜撤离,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下的“王家坝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在被这种精神感动的同时,蓦然发现,自己身边也有这么一群人,秉持着这种精神一路前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基层干部舍小我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夫妻异地工作,孩子他乡上学,一个人过着单位、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这是多少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从刚出校门的稚嫩青年到两鬓斑白的乡镇干部,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贡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可能缺席了孩子的家长会,忘记了爱人的生日,甚至错过了在父母病床前最后尽孝的机会,只因为工作需要他们,群众需要他们。“为人民服务”是基层干部入职工作时许下的铮铮誓言,舍小我为大家便是他们无悔的选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基层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所畏惧。庚子年初,新冠肺炎在中华大地蔓延,千家万户闭门不出,谈“疫”色变。作为基层干部的他们,依然没有退缩,为群众分发口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给独居老人和生活困难群众送生活物资,在各个巷道路口执勤站岗、测量体温·防疫这一仗,在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下,我们赢了,基层干部们笑了。七月连续的暴雨天气使得全国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汛情,他们闻“汛”而动,再次挺身而出,冒雨转移群众,抢修基础设施,组织灾后重建,无数次在雨中跌倒,又无数次在雨中站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大堤。
成员李佳奇参观后说到:”当我站到王家坝闸前,但见13个间口依次排列很是壮观,数条历史最高水位线醒目凝重。自1954年以来王家坝16次开闸泄洪,为保护淮河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重大牺牲,这种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王家坝精神”感动人心、鼓舞人心!
“王家坝是用钢筋水泥筑就的防汛救灾堤坝,更是用无私奉献筑就的强大“精神堤坝”,几代阜南百姓用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顾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意义。堤坝在完成着它的使命,而把王家坝精神传承下去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