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

“数境传薪” 团队以数字档案,为传统技艺建 “永久仓库”

    发布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数境传薪” 工作室
2025年6月15日,“数境传薪” 团队的全国非遗调研之旅在江苏收官。从山西、河南、湖南、云南到江苏,团队围绕平遥推光漆器、朱仙镇木版年画、湘绣、傣族剪纸、宜兴紫砂 5 类非遗项目,探索 3D 打印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路径,既解决传统制作 “耗时久、成本高” 的难题,又保留非遗的文化内核。 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工坊,团队发现一个关键问题:漆器 “底胎制作” 工序复杂,一名匠人需耗时 15 天才能完成一个传统圆形底胎,严重制约产能。团队随即引入 3D 打印技术,先扫描传统底胎的尺寸与弧度,生成数字模型,再用环保树脂材料打印底胎雏形 —— 匠人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打磨、上漆,底胎制作时间缩短至 2 天。“3D 打印做的底胎精准度高,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光’这道核心工序上,产量翻了好几倍!” 传承人郭师傅指着新一批漆器成品说,目前工坊的漆器月产量从 50 件增至 180 件,还能承接批量定制订单。
  湖南湘绣的调研则聚焦 “复杂纹样复刻”。湘绣 “狮虎图” 需绣娘用千余种色线逐层绣制,完成一幅作品需半年时间。团队用 3D 扫描技术复刻 “狮虎图” 纹样,生成可重复使用的数字模板,绣娘只需根据模板确定色线位置,再进行手工绣制,制作周期缩短 40%。更重要的是,数字模板能精准还原传统纹样细节,避免手工绘制可能出现的偏差,助力湘绣技艺标准化传承。
截至调研结束,团队已为 5 类非遗项目开发 3D 打印模型 38 个,协助 3 家非遗工坊引入 3D 打印设备,并联合高校开展 “3D 打印 + 非遗” 技术培训,培养 12 名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传承人。团队还针对傣族剪纸、宜兴紫砂等项目,设计出 “3D 打印初胚 + 手工精修” 的生产模式,既提升效率,又保留手工温度。据悉,这些技术方案已被纳入当地非遗保护创新试点,后续将在更多非遗项目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