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总结

和光育梦——非遗聚梦之旅

和光育梦——非遗聚梦之旅

江苏非遗,领略历史,洞察现状,护航未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文艺的目标。这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向,同时也为我们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我们感觉守护文化精神家园就在当下,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工艺,保护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南大学“光之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2年暑假赴江苏省多地,开展了实地考察、传承人采访、非遗宣讲会、DIY手工体验活动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感受江苏非遗文化的魅力与奥秘。

1 感受历史,深入过去
东南大学“光之子”小队成员走访了扬州“486”非遗文化集聚区、扬州市工艺美术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曹氏香包工作室、南通柳西半街非遗文化集聚区、无锡惠山古镇、无锡市博物馆等地,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非遗的前世今生。
“卫芳刺绣“店面里,老人的一针一线勾勒出对平针绣的热爱与坚持;玉石籽料在国家级玉器雕刻大师时庆梅的手里熠熠生辉;美术馆中馆藏的许多漆器、玉器、刺绣、剪纸、金银

2.采访传人,正视现状

为了挖掘最真实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光之子”小队寻访各地找到非遗技艺的传承者们,从他们口中了解到非遗文化现今的处境。

扬州剪纸 | 张秀芳老师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张大师自己从事扬州非遗剪纸艺术已有四五十载,是扬州剪纸的第一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遗大师。她说,国家对扬州剪纸的保护力度是不断加强的,因此尽管目前非遗的发展状况不太景气,扬州剪纸的发展仍然在稳步上升。她认为,剪纸行业虽然不愁发展,但近些年来机器刻制作品的普及和剪纸市场规模的缩小使得扬州剪纸的传承问题愈发突出,而像她这样的大师又逐渐老去,剪纸艺术已经到了需要抢救性保护的关头。

幸运的是,张大师告诉我们,国家已在最近几年投入数十万为张秀芳大师录制详细的纪录片,并就剪纸艺术帮助张大师整理出版了三部书,这让她感到十分宽慰。

徐州曹氏香包 | 井秋红老师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香包中以徐州香包较为出名。徐州香包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

香包工艺比较独特,尤为锈工精美见长,图案繁多,生动活泼,既有民俗寓意的祝福吉祥图语,也有简洁夸张的花草纹案,色彩突出暖色调大红色或橘黄色,显示出一种华丽之美,具有相当高工艺价值。而同时他兼具药用价值,这正是香包生命力旺盛的必要条件。

徐州香包近年来在徐州文化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保护成果显著,并且有关机构也开始使用数字化等新兴技术探索徐州香包发展新方向。在与井秋红老师的采访中,他们所面临的一些困境被提及:政府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环境不利于徐州香包的保护与发展。在涉及到数字化等新兴技术时,井秋红老师认为数字化等新兴技术对徐州香包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具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女书 | 尤秀渊老师

江永女书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特为女人存在的文字,它诞生在汉朝,是汉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将又多了一个新的窗口。“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它具有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因而被国内外学者叹为“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

在采访的过程中,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和女书的渊源,也讲述了近几年她在女书传承推广事业做出的贡献。我们欣喜地了解到,女书文化已经在通过一些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和宣传。除此之外,尤老师表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也应该了解认识甚至学习一下女书,感知女书背后的精神内涵,汲取女书文化中的积极意义。
 
3.线上宣讲,启航未来
想要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在新青年的心中种下种子。了解非遗过去和现状的我们,有义务向中小学生们进行有趣全面的宣讲,增加非遗的影响力。
由于疫情的不可抗力影响,原定线下进行的宣讲活动转为线上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7月31日至8月1日,来自江苏各地的中小学生们齐聚一堂,穿越江苏,神游国家级非遗文化,感受深厚的东方文明、人文民俗之美。

4.亲手体验,沉浸感受

“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对非遗技艺产生触动必然要亲手体验过它们的奥妙。2022年8月18日晚上,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教1-304里,一场生动有趣的DIY非遗手工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我们小队准备了蓝印花布和香包的材料,在短暂的教学后,我们和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起完成独属于自己的作品。扎染组的同学尽情发挥创造力,将白布,白帽子,白发圈染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颇有规律与几何的美学。香包组的同学有的用传统的针线缝合法制作古朴的香囊,有的用毛线绕纸盒的方式制作棱角分明的香包。

两个小时的活动里,一件件成品在大家手中诞生,成为这个夏天一份独特的回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就如同珍稀动物保护一样,这一工作已容不得疏忽和懈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光之子”小队通过一个暑假的考察、走访、宣传,尽我们所能为非遗的传承与弘扬添砖加瓦。或许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光育梦,我们不断前行!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此次青苗队的暑假“三下乡”活动,我获益匪浅。作为艺体板块的一名成员,我也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