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元课程,因地制宜制定教育计划
支教活动应该开展哪些课程?这是每个支教团队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薪传计划”团队认为,短短十几天的支教,只有抓住当地学生的迫切需求,才能让他们通过课程有所收获。因此,支教团队在实践前进行了预调研,通过对当地教育情况和学生需求情况的调查因地制宜地开设各具特色的多元化课程,如“藏文书法与风筝”、“新疆毡帽折纸”、“黔东南扎染”等立足于传统文化和致力素质拓展的课程。
同时,针对支教地留守儿童多、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各支教队分别开设了“情感与色彩”、“设计独一无二的自己”等课程来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建设。
此外,团队采用PBL项目式学习法,创新性地开展了许多课程。西藏支队通过模拟法庭和《马兰花开》话剧鉴赏,生动具体地进行了普法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河南支队的微电影拍摄课取得丰硕成果:120名同学参与创作,自导自演6部总时长近60分钟的微电影,展现孩子们队校园霸凌,家乡发展、乡村教育等多个现实主题的思考;新疆支队开设的田野时装秀课程同样深受同学喜爱,50多名孩子大胆地进行设计,创作出多达40余件作品。 



志愿者在点评孩子们制作的短片


田野时装秀课程结课展示
深入实地调研,思考乡村振兴实际方案
新疆支教团成员以“新疆民族乐器的创新与推广”为主题,通过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访谈,了解都塔尔、弹布尔等民族乐器的传承发展情况,提出了“融艺于教”的理念;西藏支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访、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青稞文化和青稞产业,提出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贵州支队成员致力于苗族靛染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此手艺,并队对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建议与方案;河南和四川支教团队积极与当地团县委、学校、社会组织交流,共同探讨乡县教育新模式,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支教团队还针对各地特色制作了系列文创,以更创新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支教团队制作的明信片文创
真挚情感交流,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种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学互动、趣味游戏中,支队员们逐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与同学的谈话,聆听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成为他们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一篇篇支教日志,记录了支教队员与同学们共同成长的十几天,也承载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收到的小礼物和感谢信,是对支队付出最大的认可和最好的回馈。通过支教活动,支教队员也加深了对乡村现状的认识,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支队成员收到的孩子们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