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成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2025年7月13日至15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皋稻青耘”实践团9名本科生,赴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富硒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探寻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硒”望密码。
01.江苏省如皋富硒水稻科技小院试验田
7月13日,“皋稻青耘”实践团成员共同前往江苏省如皋富硒水稻科技小院,在驻院研究生团队的指导下,系统调研了小院的运行机制、试验设计及技术应用情况。据驻院的研究生介绍,科技小院所种植的十余亩试验田划分多组种植方案,并于今年10月收割后对比产量与成本效益。调研发现,合兴村主要以“村集体所有+种植大户承包”的方式主导土地流转,部分农户施肥仍依赖传统经验,养分精准调控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痛点。

(图为驻院研究生介绍水稻生长情况 李佳供图)
02.如皋市恒孚稻米农地股份合作社
7月14日,实践团深入如皋市恒孚稻米农地股份合作社,专题探访当地富硒大米的品牌化运营模式。数据显示,如皋市土壤硒含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独特的地质禀赋为富硒农产品开发提供了天然优势。经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当地的富硒大米硒含量达 0.28mg/kg,符合国家富硒大米标准,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品牌营销方面,智能包装流水线提升效率,恒温仓储+订单农业模式使溢价率超50%,产品远销沪浙闽。管理升级至“八个统一”,育秧至包装全链标准化。

(图为合作社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当地富硒大米 赵子品 供图)
03.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
7月15日,实践团全体成员共同奔赴合兴村内的水稻田,深入农户开展问卷访谈,走访农户50余家,填写问卷报告20余份,发放近百份宣传资料,聚焦技术痛点与增收需求。
分析村民需求可以得知,目前新型技术落地遇到挑战,硒肥效果稳定性参差,施肥配比依赖经验。此外,富硒大米的销售渠道虽多元,但农户期盼收益再提升。实用技术指导与稳定销售渠道成为了村民的共性需求,成本补贴政策亟待精准匹配。

(图为实践团走访合兴村种植户 范泰宜 供图)
从精密实验室到广袤田野的跨越间,科技小院创新构建的 “四维协同” 机制正释放强劲动能。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的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航向,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富硒增效技术筑牢科技支撑,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电商平台形成的市场驱动链打通产销梗阻,而农户全过程参与种植标准制定与技术落地,则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乡土。这种 “政府引导把方向、科研支撑强内核、市场驱动促流通、农户参与固根基” 的协同模式,不仅让学术论文的墨香浸润泥土,更催生出可复制、能持续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团在合作社前合照 郭刘洋 供图)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