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总结

阜益同行实践团:七彩织梦,“阜”泽万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进一步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勾勒发展蓝图。在此号召下,7月9日—14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商学院阜益同行实践团走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阜平县,开启一场兼具探索深度和实践温度的乡村振兴实践之旅,实践团以“红脉深耕·普语筑基·数智惠农”为抓手,用青春之力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启动仪式拓新篇,校地携手共奋进

  7月10日,暑期“三下乡”启动仪式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举行。中共阜平县委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邦红详细介绍了晋察冀边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以及阜平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石头缝里难挣钱”的山乡巨变。商学院院长王明吉从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人才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学院的基本情况。同时双方围绕人才培养、红色传承、乡村振兴、普法宣传等多个领域开展座谈交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核心在创新,社会大课堂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实践平台,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双方的战略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阜平的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寻根铸魂温故史,青春沃土续华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战略部署,阜益同行实践团在革命老区开展“寻根铸魂温故史,青春沃土续华章”主题研学之旅。第一站来到烽火铸魂之地—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生动再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史以及晋察冀军民为抗战胜利所作的卓越贡献;第二站探访脱贫起点—骆驼湾与顾家台,回顾总书记“天寒地冻,一盆炭火,盘腿而坐访真贫”的历史时刻,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情怀和决心;第三站走进革命育才摇篮—华北联合大学旧址,我党在敌后战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培养输送近8000名干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第四站探寻希望绽放之地—马兰村,与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顾曲周郎音乐实践团联合调研红色传承与教育发展融合模式,重温人民新闻家邓拓先生在马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聆听那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第五站驻足军民鱼水情深的鲜活见证—花山村毛主席旧居,回溯军民情深的温暖岁月,深刻领会毛主席心系群众、深入群众的人民情怀;第六站触摸国防记忆要塞—店房国防军事小镇,在模拟战壕前体悟国防建设与红色精神融合的意义和军民守土卫国的壮志豪情。本次红色研学之旅,是一次与历史深处的隔空对话,更是一场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以“历史溯源+现实观照”推动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把红色滋养化为奋进担当的实际行动,以青春之力续写新时代华章

支教马兰传薪火,春风化雨润童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阜益同行实践团赴马兰小学开展支教推普活动。实践团开展“语言+乡土”的教学形式,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大先生”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创新“双轨育人”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趣味识字、情景对话、七彩课堂和少年中国说等形式活动,其中少年中国说精选诗歌《马兰花开,梦想绽放》—讲述邓小岚老师18年扎根太行、用音乐改变乡村儿童命运的感人事迹。通过语言艺术与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既强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实践团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共同带领孩子们演唱《这世界有那么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的深刻内涵,践行了“音乐扶贫传播大爱,乡村振兴筑梦马兰”的无私奉献,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数智赋能大岸底,共筑和美乡村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响应教育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科技兴农、服务乡村”的指示精神。阜益同行实践团走进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的大岸底村,开展数智助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与城南庄镇镇长、驻村干部、村书记及20余名村民开展访谈交流,调研村庄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及“农业+电商”转型实践;实地考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捐助的栗家园农业基地,了解智能温控与滴灌系统等科技应用;持续开展3天12小时的助农直播,吸引超5489人次观看,从田间地头到电商直播间,从产品展示到产业传播,实践团成员化身“新农人主播”,让直播间成为农产品展销厅,让大岸底村“生态种植+数字助农”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此次实践以“数字+青春”双驱动,用脚步丈量产业脉络,以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为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注入青春新动能。

青春扎根红土地,志愿星火照老区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示,实践团深入城南庄、骆驼湾、大岸底等9个村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开展 “红色青年说” 系列活动,线上录制“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微视频5期,线下担任红色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以独特的乡土视角,让“晋察冀精神”从课本走入现实;为深入了解阜平县公众对当地革命精神的认知程度、红色教育参与情况以及对当前革命精神传播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实践团赴4镇9村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 158 份,为将来进一步宣传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开展 “防灾未雨绸缪,防诈见招拆招” 安全知识宣讲,实践队员手持防洪防汛知识宣传单,以互动的形式向村民普及防水安全,现场协助村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传授诈骗信息识别技术;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卫生护理、游客指引、展区答疑等服务,助力提升红色文旅体验;在大岸底村协助整理建档立卡户个人档案、解答脱贫攻坚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帮扶、健康帮扶和教育帮扶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以调研倾听民声、以宣讲传递信仰、以服务践行担当,用青春力量让公益暖流在革命老区持续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阜益同行实践团的足迹,是青年投身时代浪潮的生动注脚。从红色研学的思想洗礼到红色故事的深情讲述,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信仰力量;从数智助农的科技赋能到支教推普的爱心播撒,我们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书写实干篇章。这段旅程深刻诠释了“小我融入大我”的真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让我们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在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火热实践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