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略,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当中,在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奔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河滨路社区通过采访河滨路社区党总支徐书记,参观社区公益课堂等形式,深入探索非遗文化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在河滨路社区,非遗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的生动实践。据徐书记介绍,社区自2019年起开设“向日葵”公益课堂,将剪纸、面塑、腰鼓、快板等非遗项目引入寒暑假公益课堂,近年来还创新引入碳金粉画等艺术形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
图为实践团参观社区部分作品 陈静涵供图
一、从“零散活动”到“系统课程”:公益课堂托举儿童全面发展。河滨路路社区地处晋陕蒙三省交汇的府谷县城,常住人口逾万。徐书记回忆,2019年以前社区的非遗活动多以“单次体验”形式出现,热闹有余却难以深耕。2019年暑期,社区启动面向青少年的“向日葵”公益托管课堂,2021年起陆续植入剪纸、面塑、安塞腰鼓、快板等非遗元素,今年又引进碳金粉画,逐步形成“德育铸魂、智育启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赋能”的“五育”课程体系。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抓手,全方位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徐书记说道,课堂通过放映红色文化电影培育家国情怀,邀请大学生志愿者辅导课业提升智力发展,开设心理咨询室关注心理健康;美育方面,碳金粉画课程鼓励孩子自由创作,从粉墨运用到底稿设计,逐步激发艺术潜能;而安塞腰鼓等地方非遗项目,则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
二、从“家庭主妇”到“直播创客”:523课堂打通非遗“造血”微循环。如果说“向日葵”面向孩子,那么“523公益课堂”则专注于“银龄”与“巾帼”。每门课程每周是两节,一周五门课是十节。开设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五门系统课,学期两年,学员75人,多为社区家庭主妇。社区请来5位老师进行小班授课,作品通过社区直播间销往北京、西安等地,既创造了经济价值,也为非遗技艺注入新活力。
三、从“文化记忆”到“精神家园”:非遗进社区的三重困境与破局。访谈中,徐书记坦言,非遗传承仍面临资金不足、变现能力弱、宣传不到位三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资金问题,公益课堂全免费,传承人补贴偏低,亟需爱心企业、公益基金“添柴加薪”;第二个难题是市场问题,府谷小城购买力有限,学员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需要搭建更广阔的展示销售平台;第三个问题是传播问题,社区常住人口上万,但目前非遗课堂覆盖不足百人,“未来希望参与人数翻十倍”。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徐书记的合影 陈静涵供图
“非遗的未来在孩子,更在青年。”徐书记动情地说。从“返家乡”到“兴家乡”,是青年让古老文脉生生不息。在采访的最后,徐书记寄语广大青年:“主动走进社区、非遗基地、民间团体,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专业激活传统温度,把青春论文写在府谷的剪纸纹样上。”
文化兴则国运兴,教育强则民族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老”与“幼”的接力中,在“育”与“富”的共振里,非遗文脉必将绵延不断,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必将书声琅琅、鼓点铿锵! 通讯员: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