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制一方徽墨,传非遗馨香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滁州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
6月29日,滁州学院三下乡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来到黄山市歙县,跟随项老师,走进弥漫中草药与墨香的工作室,亲身参与徽墨杵捣、描金制作环节,开启传统技艺体验之行。

墨韵千年歙邑藏,青衿踏梦赴徽乡。6月29日,经管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前往中国徽墨之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通过调研走访、实地参观、躬行实践等方式,学习传承徽墨制作的非遗技艺,助力传统徽墨非遗融合发展的宣传推广。在奔赴歙县开展实践前,经管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团队成员查阅典籍,系统梳理徽墨发展脉络,清晰掌握其历史传承。
 
墨脉寻踪:对话歙县徽墨非遗传承人的千年守护 

徽墨,作为古徽州府(今黄山地区)的标志性文化产物,起源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时期,承载着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实践队员前往徽韵工艺紫墨轩,开展徽墨文化探寻活动。

在紫墨轩,实践队员见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项德胜作为徽墨技艺传承的核心人物,向队员们系统讲解徽墨的历史渊源。现场展示的徽墨种类繁多,多数具备收藏观赏性,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徽墨制作技艺的深厚底蕴与传承活力,进一步理解徽墨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
图为项德胜老师为实践队讲解徽墨。张洵 供图

古法探秘:解构徽墨制作的千余道匠心工序


徽墨制作流程严谨复杂,实践小分队走进徽墨制作基地,瞬间被独特炼烟工艺吸引,在特殊窑炉房间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是徽墨关键原料,队员们深入了解炼烟、和料、杵捣、制模、描金等核心工序,从燃料选择、火候把控,到杵捣力度、制模精细度,每一步都藏着匠人的智慧。选燃料有讲究,得挑最适合的,才能让烟质上乘;火候把控更是门学问,大了小了,都会影响后续;杵捣时,用多大力气,得凭经验摸索;制模的精细度,关乎墨块最终模样……
 
图为项德胜老师为队员们展示炼烟过程。张洵 供图
 
躬身实践:三下乡小队的徽墨杵捣描金体验

跟着项老师,实践小分队走进一间屋子,一进去,就闻到中草药和墨混合的味道。大家要在这儿亲手尝试徽墨的杵捣和描金。看着老师用杵一下一下砸,在项老师的邀请下,队员们围上去,用手揉捏、用杵轻捣,那股子老手艺的劲儿,通过指尖,慢慢传到心里。“使点劲,又不能太猛,得找平衡……”项老师在旁边耐心教,大家听得分外认真 。项老师在旁边教,同学们围在桌子前做描金,拿着笔,一笔一笔在墨块上画。干这些活儿的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徽墨制作这么讲究,每一下都有门道。这次体验,让队员们实实在在摸到了传了千年的制墨手艺,也明白这老工艺得有人接着做,大家都想着,能为守住文化根、把这些手艺传下去出份力 。

图为队员们为墨块描金。方天赐 供图
 
薪火相传: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未来愿

徽墨实践活动临近尾声,实践小分队成员陈晰月对项老师开展简单采访。队员们围坐桌旁,认真聆听项老师讲述。交流中,项老师围绕徽墨文化传承展开分享,从徽墨历史价值到制作技艺传承要点,向队员们阐释徽墨文化精髓。他指出,新一代青年需在坚守徽墨本真基础上,以创新创意为桥梁,将徽墨融入当下生活场景。强调守正创新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守正以保千年技艺根基,创新以接时代发展气息,这也是此次实践活动传递的核心理念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员向项老师表达敬意,手持亲手描金的墨块返程。此次采访与交流,让队员们深化对徽墨非遗的理解,为后续徽墨非遗创新传播与传承工作,注入理念指引与行动动力 。                                                              
    
 
 图为实践合影。陈晰月 供图
(通讯员 张洵)

三下乡推荐

制一方徽墨,传非遗馨香

我们来自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我们三下乡小队的实践,去了徽韵工艺,参观了非遗徽墨制作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