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西安理工大学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在新疆共青团镇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培训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

       技术下乡,服务三农在路上
  “你们讲得很实用,这种盐碱地怎么种棉花,我现在心里有底了!”在新疆温宿县共青团镇萨叶科普村的村委会院子里,村民阿布都热情地向西安理工大学的青年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
  2025年7月中旬,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来到萨叶科普村,面向当地农户开展了一场以“盐碱地科学治理与棉花提质增效”为主题的农业技术培训会。此次培训旨在将青年科研力量转化为可理解、可应用、可复制的实用技术,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大局。

  立足需求,打造“接地气”的培训课堂
  新疆南部地区地广人稀、灌溉资源紧张、盐碱地广泛分布,农民普遍面临“地不出产、肥不顶用、灌不好水”的难题。服务团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村民虽有种植经验,但对盐碱地治理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掌握不多,尤其缺乏系统认知与科学指导。
  本次培训会结合村民实际需求和语言习惯,采用通俗易懂的汉语讲解辅以维语翻译,通过PPT讲解、实物演示、技术图册发放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盐碱地分类识别方法、土壤改良剂使用技巧、有机肥与微生物菌肥配施原则、棉花品种选择建议、滴灌灌溉优化方法等关键技术内容。
  “以前我们都是凭经验种地,现在才知道不同盐碱类型的地块改良方法不一样,尤其是水和肥的搭配要讲究。”村民麦麦提托合提在培训后表示,他计划明年就试试服务团推荐的有机肥配比方案。
  青年授课,现场问答气氛热烈
  此次培训由博士研究生罗鹏程主讲,硕士生陈浩楠、吴冠群等协助展示技术流程和答疑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青年队员结合他们在温宿县试验田开展的棉花种植试验成果,用实例和照片展示了施用菌肥、有机肥后的作物根系发育和产量提升情况,引发村民浓厚兴趣。
  “盐碱地能不能种辣椒?”“棉花在幼苗期怕盐吗?”“有机肥在哪里买得到?”……一系列朴实而精准的问题不断抛出,现场交流环节热烈而紧凑。青年队员一一耐心解答,并留下联系方式,欢迎农户日后就地块管理、品种选择、灌排改良等问题持续沟通。
  技术普惠,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本次培训不仅是一场农业知识的普及活动,更是一次青年服务地方、助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服务团以“让科研成果接地气、入农门、得农用”为目标,推动农业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形成从“高校实验室”到“农户耕地”的技术转化链条。
  在培训中,服务团特别强调“盐碱地不是废地,是潜力耕地”的理念,鼓励农民积极转变观念、因地施策,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服务团还计划与共青团镇村委会合作,建立长期的农技服务机制,为更多农户提供在线咨询、定期培训和生产指导,推动农业技术服务常态化、精准化。
  以科技为媒,让青春在田野中生长
  从课堂走向地头,从书本走进农家小院,西安理工大学“新‘质’青春”青年服务团用脚步丈量广袤土地,用知识点亮希望种子。他们不仅传播农业科技,更传递信念与温度,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知农爱农、务农强农”的理想与担当。
  此次在萨叶科普村开展的技术培训,是服务团落实“强农有我,挺膺担当”主题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深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有力实践。未来,团队还将继续深入阿克苏、库尔勒等地,围绕盐碱地治理、节水农业与农民技能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在西部广袤田野上书写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新疆的盐碱地上,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正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用专业和情怀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三下乡推荐

制一方徽墨,传非遗馨香

我们来自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赴黄山市守正创新非遗实践小分队,我们三下乡小队的实践,去了徽韵工艺,参观了非遗徽墨制作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