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点亮留守童年:以非遗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文化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

点亮留守童年:以非遗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文化新篇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6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一行17人,在学院领导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南阳市淅川县,开展“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非遗文化体验、安全教育普及为主线,通过剪纸、扎染、漆扇制作等互动形式,为当地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同时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非遗文化润童心,传统技艺焕新生
剪纸作为中国重要非遗,是承载民俗记忆的 “活化石”,以镂空技艺凝结着东方美学与生活智慧。它既是节庆、婚丧等民俗的仪式载体,也是民众情感表达的 “轻媒介”,更在当代成为文化创新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维系着民族文化认同与多样性。
实践队员向当地学生介绍了南阳剪纸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剪纸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吉祥的寓意。”实践队员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折叠、剪刻的技巧。同学们跃跃欲试,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在队员的耐心指导下,一张张红纸逐渐变成灵动的窗花。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让年轻一代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次活动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孩子们在剪纸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艺,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对乡村振兴而言,其意义远超过单纯的经济帮扶。
图为实践队员向学生演示剪纸方法。鲁博雅 供图
扎染工艺体验区则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教育学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实践队员演示一遍后,孩子们亲手实操,当看到自己亲手扎染的布料呈现出独特花纹时都露出惊喜的表情。当地学校老师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要给予年轻一代充分的创造空间。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传承方式,正是让非遗文化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漆扇是中国漆艺与扇文化融合的典范,其精湛的天然漆工艺与独特漂漆技法,承载着古代手工技艺的智慧结晶。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作品,让当地领导和老师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无限可能。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改善,更要重视文化层面的建设。当孩子们把对父母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融入传统工艺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建构一种新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将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活动负责人表示: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稚嫩,但每一笔都充满真挚的情感,这正是非遗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图为同学们手拿漆扇的合影。李妍霏 供图

安全教育护成长,筑牢乡村防护网

安全教育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对乡村留守儿童而言更具特殊意义。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领导曾指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安全教育守护着家庭的希望,夯实着社会稳定的根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安全感与生命力。实践队员谨记领导和指导老师的教导,在本次活动中融入安全教育,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能力,让当地儿童更好接纳安全知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与应急反应力。这不仅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 “保护伞”,更能减轻家庭后顾之忧,让家长安心参与乡村建设。
 
图为实践队员张贴安全教育海报。陶玉麟 供图
校地共建促振兴,非遗传承路更宽
活动结束后,带队领导与本次活动学校校长举行了简短的座谈会。团队指导老师表示:“这次实践不仅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让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该校校长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们的到来,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开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新动力。” 
此次非遗传承活动为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和乡村留守儿童搭建了接触非遗文化的平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通过制作漆扇、扎染、剪纸等方式,师生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部分当地同学表示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中,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讯员 许智强)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