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西上庄:调研序章启幕
(一)目标设定
通过产业调研,明晰当地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借助政企村协同,推动自动化技术在乡村产业应用,打造可复制合作模式;做好后勤保障,确保团队实践高效运转,积累实践经验。
(二)预期效果
对社会,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探索“企业 + 乡村”协同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对个人及团队,能够提升队员调研、沟通、组织能力,加深对乡村产业与社会发展关联的认知,积累学术与实践素材。
抵达西上庄街道,队员们迅速融入当地环境,以乡村道路为脉络,街巷建筑为参照,开启“沉浸式”产业初调研。从斑驳墙面上的老旧标语,到散落分布的乡村产业载体,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区域,用观察梳理生态,为后续深入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筑牢基础,正式拉开实践调研的序章。

图为队员抵达西上庄街道 苏彤供图
厂房探脉:解码产业发展逻辑
主题活动实施
1.产业调研实践:队员提前收集产业基地公开资料,梳理初步信息、规划参观路线。实地走访基地,挖掘产业从起步到现阶段的发展脉络,记录关键节点与技术应用、市场布局等情况,梳理演进逻辑,研判未来趋势,为后续实践及产业适配研究积累素材。
2.政企村协同实践:发挥沟通桥梁作用,联动自动化企业与乡村。先聚焦乡村产业痛点,如生产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调研。再对接企业,推介乡村产业场景,推动自动化技术/设备落地试用。过程中协调双方需求,优化合作细节,打造“企业 + 乡村”合作样板,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走进当地厂房,队员们化身“产业调研员”,与企业工作人员展开深度交流。围绕产业运营模式、发展困境,队员们追溯产业从起步到现阶段的演进历程,挖掘制约升级的核心问题。通过这场“产业解码”,不仅积累了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更精准锚定自动化技术适配方向,让实践调研与乡村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图为队员们走入厂房 王雨衡供图
入户听声:捕捉乡村产业诉求
乡村产业的温度,藏在村民的日常里。队员们走进居民院落,与当地老人唠家常、问生计,从“产业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到“对家乡产业升级有啥盼头”,用耐心倾听捕捉乡村产业的真实诉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反馈,成为“企业+乡村”合作模式的民意基石,让实践探索更贴民心、接地气。

图为队员深入居民院落交流 王雨衡供图
青春聚力:以实践初心续航
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探索,推动自动化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此次实践,河南工业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以专业视角解码乡村产业,用青春行动搭建协同桥梁。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实践,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为晋城市西上庄街道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持久青春动能,书写“实践赋能产业,青春助力振兴”的生动篇章。

图为实践结束小组合影 苏彤供图
本次实践,队员们完成产业调研,梳理发展脉络;搭建政企村协同桥梁,推动技术试用。收获了对乡村产业升级的深度认知,锤炼了团队协作与个人实践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如产业调研深度有限,对自动化技术落地细节挖掘不足;政企村协同中,沟通效率待提升。未来开展类似活动,建议提前深化调研准备,联合专业师生拓宽视角;优化沟通机制,借助线上工具实时协同。期望通过持续探索,让“企业 + 乡村”模式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用青春力量助力社会发展。
参与此次实践,于社会现实认知上,队员们清晰看到乡村产业在拥抱自动化升级时,受限于资金、人才,存在技术适配难落地的困境,也真切感知到乡村对产业振兴的强烈渴望 。团队合作里,队员分工明确又相互补位,从产业调研时的信息共享,到政企村协同中的沟通协作,再到后勤保障的无缝衔接,让我们深知凝聚力是实践推进的关键。个人成长维度,走出书本,队员们锻炼了调研访谈的沟通技巧,提升了应对复杂问题的应变力,也明晰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亟待后续补足。
通讯员 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