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对话:把脉政策前沿,明晰治理方向
调研的关键环节是与十堰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科的深度座谈。社会组织科曹坤科长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肯定了学子们深入基层、聚焦治理效能的实践精神。座谈中,曹科长系统阐释了十堰市社会组织的规模、类型及增长趋势,对于该市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方面的政策创新亮点:“五社联动”机制深化、“培育+监管”双轮驱动、精准培育模式进行了多角度介绍。
龚蕙子老师代表团队对社会组织科提供的平台与机会表示感谢。实践团成员也结合前期走访观察和专业所学,就社会组织培育孵化难点、政策落地障碍、监管与服务平衡等关键问题踊跃提问。曹科长及科室干部结合生动实例,耐心解答,深刻阐述了社会组织在激发社会活力、规范行业发展、整合多元诉求、辅助政府决策、有效补充公共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调研奠定了坚实的政策认知基础。

在民政局提供的宏观政策框架指引下,小分队先后深入走访了五类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重点探究其在“双轮驱动”下的差异化功能定位与创新实践,其中社工组织与行业协会的探索尤为亮眼。
“专业化深耕者”:十堰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作为该市首批专业社工机构,益民社工聚焦青少年司法社工领域,构建“预防-权益-矫正”全链条服务体系。以专业化身份精准切入行政力量薄弱环节,弥补治理短板,将法治精神转化为有温度的治理实践,筑牢青少年源头治理防线。龚蕙子老师评价其有效探索了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其核心实践既提供专业司法支持、创新司法协作,也在不断完善司法配套,系统开展合适成年人到场、被害人救助等实务。

该中心扮演平台化角色,通过孵化赋能、资源整合与政策传导,构建基层治理协同网络。负责人强调其核心是打造“政社需求对接平台”。核心职能包含了引导规范发展、落实政策服务弱势群体、护航未成年人成长、调解社会矛盾、搭建慈善平台、提供“孵化-出壳-跟踪”全周期培育(2021年至今已孵化首批机构)、助力政府项目落地、建立等级评估体系。其运作模式是通过资金扶持、社工培训(如社工证考核指导)及项目对接,推动孵化组织承接政府服务项目,形成“政府引导、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

实践团队重点探究了行业协会如何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筑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初华分享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协调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公益服务等方式参与治理。各协会负责人也纷纷表示,社会组织应以“柔性治理”补位政府公共服务,在多元协同中找准定位,例如通过行业自律化解矛盾,或动员会员参与社区微更新。座谈凸显了其在精准对接需求、搭建共治平台中的独特价值。

团队深刻认识到,在十堰市“培育+监管”双轮驱动政策框架下,益民社工以垂直深耕彰显司法服务的专业深度,阳光社工以平台孵化拓展治理主体的参与广度。二者在“专业服务”与“生态培育”方面的协同,生动诠释了十堰市“种子破土---雨露滋养---生态共建”全周期培育模式的实践成效。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