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7月23日,宁波大学医学部“医心向甬——回声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宁波五家三甲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与多位资深医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案例学习、专题探讨等多种形式,探索外科医生成长背后的奥秘与挑战,为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解剖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在访谈中,医生们强调了大体解剖训练在外科医生成长中的基石作用。通过亲手操作,年轻医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空间认知,深入理解手术区域及其周边结构的复杂关系。对此,宁波市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俞承忠主任医师通过解析法洛四联症等临床常见心脏病的病理解剖特征和相应手术纠治思路,结合真实的临床实践,带领队员们深入感受解剖学习对外科医生成长的重要性。尽管大体的解剖与活体的手术实际存在差异,如个体解剖结构的独特性、防腐处理对组织质地的影响等,但大体解剖训练依然是年轻医生构建手术思维、提升操作技能不可或缺的一环。
腔镜与机器人:外科手术新篇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腔镜和手术机器人已被引入到外科手术领域。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指出,腔镜以其清晰的视野和较小的死角,为手术操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手术机器人则以其极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引领着外科手术向微创化、智能化迈进。然而,这些先进工具的应用也对医生的解剖知识、手术技巧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周巍主任医师强调,良好的解剖知识是驾驭这些高科技手术工具的基础,而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则是提升手术水平的关键。
虚拟解剖技术:未来医学教学新趋势
虚拟解剖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解剖”技术,通过CT、MRI等数字成像技术来构建人体器官组织的三维立体图像。医生们认为,如果虚拟解剖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它有望凭借其低成本、可重复利用的优势,为医学教育和临床问题的理解带来突破性变化。通过虚拟解剖,操作者可以在无风险的环境中进行手术模拟,提前熟悉手术流程,增强对手术区域和周边结构的立体感知。此外,虚拟解剖技术还可尝试模拟术中出血等复杂情况,提高手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周成伟主任期待,随着虚拟解剖技术的不断完善,它将推动医学教育向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
医学生成长:多维能力全面提升
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医生们给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建议。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陈凯英医生强调,医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学会与患者、同事有效沟通。周巍老师则指出,医学生要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医学相关的信息技术,拓宽知识视野。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李宏教授则强调:“医学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动力”,鼓励新一代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将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有机结合,以饱满的热情服务患者、减轻病痛。此外,老师们鼓励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奉献的信念,认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查体知识和手法,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他们还强调,医学生应注重实践,积极参与临床实习,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次“回声计划”实践小队的访谈活动,不仅为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也为医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实践团队队长朱源隆表示:“我们将继续关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提供参考,推动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