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溯千年轨迹,古鸢藏岁月印记
踏入风筝博物馆,泛黄的图纸、磨损却依旧坚韧的竹篾、色彩鲜亮的传世风筝在展柜中静静陈列。在专业讲解人员的引导下,实践队员顺着展品铺就的“时光轨迹”,揭开了杨家埠风筝跨越千年的发展面纱。
杨家埠风筝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杨氏始祖杨伯达从四川迁居潍坊后,以秫秸、苇草为骨,毛边纸为面,扎制“草鸢”等早期风筝售卖谋生。因杨氏谙熟年画技艺,年画余料为风筝提供了颜料与纸张,使其兼具浓艳色彩与灵动气质,广受喜爱。
清乾隆年间,杨家埠风筝迎来重要转折:从自家手作变成流通商品,还形成了“硬翅为主、长串蜈蚣为最”的独特体系,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创下第一个鼎盛期。鸦片战争后行业遇冷,杨中时父子果断引入年画印刷工艺革新制作流程,降低成本保住了这门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传承迎来春天,杨家埠风筝再度崛起,迈入第二个鼎盛期。

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 孟若彤摄
潍坊风筝的文化分量早已“出圈”——它与“四大发明”一同被写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从春秋战国时用于军事的“木鸢”,到如今承载欢乐的民间娱乐载体,每一段变迁都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印记。而如今的潍坊风筝节,更成了全球风筝爱好者的盛会,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实践队员参观馆内文物
匠人授四艺诀窍,指尖传非遗温度
走出史料展区,实践队员来到博物馆内的非遗工坊。这里,几位老匠人正专注地与竹篾 “对话”:一把篾刀起落,纤细的竹篾就被弯出完美弧度;一缕棉线缠绕,风筝骨架的轮廓渐渐清晰。“做风筝,‘扎糊绘放’四艺缺一不可,一步都急不得。”老匠人边做边说,话语里满是对技艺的敬畏。
在匠人的耐心指导下,实践队员沉浸式体验了风筝制作的全过程,每一步都藏着 “门道”。先是“扎骨”定魂,需挑选韧性十足的竹篾,按照“硬翅风筝”的经典造型用棉线仔细绑扎对称骨架,匠人始终在旁叮嘱“骨架是风筝的魂,歪一毫厘,上天就飞不稳”,还手把手纠正绑扎角度,确保骨架既牢固又轻便,经得起风力考验。扎好骨架后便是“糊面”塑形,要将轻薄的宣纸轻轻覆盖在骨架上,用特制浆糊均匀涂抹纸张边缘,这一步最讲究“轻、匀、牢”,既要让宣纸牢牢粘在骨架上不脱落,又得避免浆糊过多导致纸张起皱,哪怕是细微的褶皱,都可能影响风筝升空时的受风效果,因此每一个动作都要格外轻柔细致。
糊面完成后,就到了赋予风筝灵魂的“绘画”环节。实践队员选了“仙鹤童子”这一经典吉祥题材,效仿杨家埠年画浓艳明快的风格,以大红、明黄、翠绿等鲜亮色彩细细填充图案,每一笔勾勒都格外用心,让仙鹤的灵动、童子的活泼跃然纸上,也将“吉祥安康”的美好寓意悄悄藏进色彩里,让这只风筝不止是件工艺品,更成了承载祝福的载体。最后,在老匠人的协助下,为风筝系上合适的引线,一同来到博物馆外的开阔空地试放。当微风轻轻托起风筝,看着制作的风筝缓缓升空,在蓝天白云间摇曳飞舞时,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手作的独特力量,也瞬间读懂了老匠人们多年坚守这门技艺的初心与热爱。

实践队员切身体验风筝制作过程
网文述鸢艺魅力,Vlog引全网共鸣
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并没让这份“非遗热情”降温。她整理好博物馆学到的知识,又补充了权威资料,写下一篇科普文——从杨家埠风筝的起源故事,到“扎糊绘放”的每一个细节,再到“龙头蜈蚣”的吉祥寓意、潍坊风筝节的热闹场面,内容详实又生动,让读者一眼爱上这门技艺。
文章发布在微博、知乎、小红书后,拾遗谱新实践队又精选实践时的照片和视频,剪了一条Vlog:镜头从展馆里的古风筝模型切到工坊里匠人扎骨的特写,再到自己试放风筝的笑脸,配上轻快的解说,让网友仿佛“亲自”逛了博物馆、做了风筝。
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风筝不只是小时候的玩具,背后有这么多讲究!”“看完我立马想去潍坊,亲手做一只潍坊风筝!”还有人说“非遗就该这么传,既有趣又有意义”,一条条评论,成了非遗“破圈”的最好证明。
从展馆里的岁月痕迹到工坊中的指尖传承,从实践队员的探寻脚步到网络平台的千万点赞,杨家埠风筝的古今交响仍在续写。这门穿越六百年的技艺,既守着竹篾与纸张的质朴,也迎着互联网与全球化的新风,在“拾遗”中扎根大地,在“谱新”中飞向云端,让非遗的温度始终与生活相拥,让传统的力量永远向未来延伸。

参观陈列风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