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把握文化根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魁星白泽队于7月3日前往广东省开平水口镇濠泥鸡传袭地,以“ 守护文化根脉,追寻非遗泥鸡”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传承泥鸡文化遗产,飞扬华夏风采。

图为魁星白泽队与泥鸡非遗传承人合影
点亮泥鸡历史之灯,发展路明
镇濠泥鸡传说起源一只与歹徒斗智斗勇的鸡,这只鸡死后将泥搓成鸡的样式来悼念它。泥鸡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廊腰缦回,踏过青松的雨巷,实践队员轻敲红漆的木门来到镇濠泥鸡传习馆。映入眼帘的是靠墙柜子上一个个成品泥鸡,除了黄红绿最原始的颜料搭配,旁边也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图案。
经了解,是为了让文化遗产注入新动力,引发更广泛关注,吸引新生代的视线,镇濠泥鸡现任传承人冯永勇一直在文创领域积极探索。他成立了“镇濠泥鸡”文化传承基地,首创泥鸡DIY课堂,推出文创旅游纪念品,深受本地市民及各地游客的欢迎。目前,在江门及开平市部分景区和广东省部分博物馆都设有“镇濠泥鸡”专柜。“我相信只要把握机遇,将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镇濠泥鸡”一定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冯永勇自信道,脸上露出憧憬的笑容。
握紧绘彩描物之笔,实践路亮
制作泥鸡,需在年前挖泥,用木锤捣炼后,放进锡模压成鸡头、鸡尾两部分,晒干备用。鸡头部份有一横膜,中有小孔,留来插哨。预先制竹哨,把小篱竹裁成几分长一截,在一头斜削一刀,插进一小块叶片,吹响即成。入冬时插哨,再用牛皮纸把鸡头和鸡尾连接起来,着色涂油,便成成品。

图为泥鸡制作过程
在冯永勇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慢慢为手里的泥塑造形状、赋予灵魂。他们全神贯注地用颜料细细描绘,在浓墨的色彩搭配下喜庆可爱的小泥鸡就这样慢慢做了出来。拿起一只泥鸡,轻轻抚摸,透过冰凉泥土的厚重感仿佛听到了百年的呼唤。他们情不自禁地吹奏,真正的、热烈的、昂扬的鸣声开始呼唤,与时代气息慢慢交融,眼前的泥鸡散发出缤纷的色彩

图为队员学习制作泥鸡
“开平市十大旅游手信”、“翠山湖杯孔雀翎”、“最具本土特色”等。实践队员们看着一项又一项的奖项,不由得为泥鸡非遗文化感到自豪。“通过这次学习,锻炼了我的手工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这项传承。”队员张俊珩感概道,“十八道工艺非常复杂,一步出差错泥鸡吹出的效果就不好。希望大家能近距离接触非遗、体验非遗,让非遗文化泥鸡‘点亮’生活。”
发出非遗奋斗之声,未来路远
镇濠泥鸡现在仍存在网上信息更新滞后,网络宣传滞后,产品也销量有待提升。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计划中,团队将围绕“网络‘潮’玩泥鸡响,‘媒媒’与共文旅兴”进行实践,网络赋能推动水口镇乡村旅游发展,团队将利用自媒体同时联合开平当地媒体进行宣传,尝试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文化产业新样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为开平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贡献水口力量。
魁星白泽队还会带领少年儿童一起了解泥鸡进行线下义教,并深入基层建设调研。基于RMP调研方析,魁星白泽队将以泥鸡为文化着力点,提高泥鸡知名度、擦亮镇濠泥鸡文化品牌、激活镇域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魁星白泽队指导老师李美华表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互联网十非遗十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弦歌不辍,思接千载。传承生生不息,魁星白泽队还在继续。
学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队伍:魁星白泽队
作者:潘姚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