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开平侨乡非遗文化,感受侨胞乡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魁星白泽队”三下乡暑期实践团组织队员们于7月4日前往蚬冈镇开展实践活动。
碉楼,耸立的乡愁
在余光中眼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但在开平人眼中,乡愁是一栋栋高耸的碉楼。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虽远在海外,但心系祖国,心系故土,剪不断的乡愁,如皓月高挂,千里万里共婵娟。为深切感受海外华侨华人的乡愁,实践队员们来到了著名侨镇蚬冈镇。
蚬冈镇中坚楼的外形奇特古怪,远观酷似一个机器人,故有“机器人碉楼”之称。中坚楼墙体泛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仔细观察,还会发现T形和长方形的枪眼遍布楼体。白天时看中坚楼,气势恢宏,壮丽擎天,夜晚时看中坚楼,像极了一颗孕育在民间的明珠,熠熠生辉,惊艳非常。

(图为中坚楼外景,图片提供:团队成员)
中坚楼始建于1918年,和绝大多数碉楼一样,都是由在海外务工的华人集资筹建的。华工身体的苦痛,自不必言说,白日的千辛万苦过后,每个不眠之夜都会被乡愁笼罩。那些饱受乡愁之苦的劳工,熬出了头赎回了身,从社会最低层开始打拼,终致积累了不少财富,爬到了不低的社会阶层。为保家人平安免受匪患的侵扰,华工开始将财富大量寄回家乡,把侨居地的建筑样式,从图纸到建材到室内装修生活设施,全部漂洋过海搬回故乡。他们在异乡幸存下来,便以碉楼的形式统摄故乡之愁和异乡之思,让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在故乡的山水间,在弥漫着泥土气息的田间地头耸立!
泥鸡,独特的乡愁
一座城市,一种声音,一种乡愁,一种向往。开平非遗镇濠泥鸡,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情怀,他们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传承着一方文化。
当远离家乡的海外华人漂泊在异国他乡,镇濠泥鸡成为了一种承载着乡愁的羽翼。在异域的土地上,镇濠泥鸡的身姿和叫声仿佛将他们引领回那片曾经熟悉而温暖的故土。
海外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广袤的天空,镇濠泥鸡沐浴在黄金色的阳光中。那一瞬间,海外华人的心灵仿佛穿越了时光的纽带,与故乡相连。镇濠泥鸡的叫声,带着浓浓的乡愁,从远方传来,打破了海外华人内心深处的寂寞与孤独。
镇濠泥鸡与乡愁,成为海外华人心中的纽带。无论是漂泊在何地,他们心中那份深深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都如同镇濠泥鸡的叫声一样真实、坚定。它们带领着海外华人穿越时空的藩篱,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乡的气息和温暖。
在异国他乡的每一个黄昏,当镇濠泥鸡的鸣叫响起,开平华人聆听着那熟悉的声音,泛起涟漪的眸子中仿佛闪过了家乡的美好和温馨。无论身在何方,他们与镇濠泥鸡之间的关系如此深沉而珍贵,承载着开平华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渴望。
非遗和乡愁,相互交织着华人们的情感。它们在海外的土地上种植了一棵思乡之树,让远离故土的海外华人和开平子弟们时刻怀念和思念着家园。
尽管时光荏苒、距离遥远,但非遗的力量和乡愁的情感永远相互依存。它们成为华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点燃着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在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非遗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海外华人能够通过碉楼和镇濠泥鸡,感受到故土的韵味,传承着家乡的记忆。

(图为魁星白泽队在中坚楼合照,图片提供:团队成员)
学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队伍:魁星白泽队
作者:莫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