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作为山东民间传统的手工织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而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传统非遗的发展带来新契机。为探索鲁锦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道路,1月12日至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员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地区开展了对鲁锦助农的实践探索。
探讨鲁锦:千年技艺的经纬交织
实践队员来到当地的春秋源鲁锦博物馆内探索鲁锦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鲁锦不仅是一种纺织品,更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鲁锦是鲁西南人民的智慧结晶,鲁锦的鲜艳色彩和丰富图案也使其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重要收入来源。据馆内工作人员讲述,鲁锦面临着传承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鲁锦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多数消费者对鲁锦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阶段,认识和了解鲁锦的多为中老年人,鲁锦发展的年轻力量不足。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政府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馆内工作人员介绍道,鲁锦的销量有所增加,定制工艺也得到很多认可。当地从事鲁锦产业的居民也越来越多,鲁锦的助农本领也被充分发挥出来。实践队员与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对鲁锦的发展现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经过讨论,实践队员指出对鲁锦非遗只是单纯保护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探寻创新传承路径,挖掘鲁锦的经济价值,将鲁锦技艺与助农事业相结合,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馆内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实践队员制定了详细的实践目标,决定在附近村落进行更加细致的走访调研,与当地居民就鲁锦助农方面展开讨论。
调研洞察:鲁锦助农为人所知
实践队员来到嘉祥的卧龙山村落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居民的访谈,实践队员了解到鲁锦的基础受众以及当地居民对鲁锦发展的未来展望。鲁锦的机遇正不断展现出来并为人理解,经过进一步的发展鲁锦的助农前景相信也会进一步拓宽。实践队员面向当地居民分发调查问卷,得出结论,认识了解鲁锦非遗的人数较少,且多为年纪55岁以上的人群。尽管如此,经过实践队员的详细介绍,走访的居民都对鲁锦助农事业抱有积极态度。鲁锦非遗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相辅相成,千年技艺的经纬交织造就的鲁锦工艺品寄托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当鲁锦技艺与助农事业相结合定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多方协作,鲁锦助农未来可期
基于调研,实践队员认为想要推动鲁锦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需各方积极行动,形成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实践队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鲁锦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鲁锦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地的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和山东嘉祥华棉鲁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使当地鲁锦手艺人人数不断增加,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另一条收益道路,鲁锦助农实效也真正越来越深入。嘉祥春秋源鲁锦制品厂积极创造特色品牌,运用品牌效益,注册春秋御锦商标,运用互联网打响鲁锦品牌,通过电商扩大鲁锦销售范围。鲁锦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当地农户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一份力量。
鲁锦为当地带来丰富的文化和经济效益,进行此次鲁锦非遗助农社会实践,让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鲁锦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和巨大潜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鲁锦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讯员 岳玉杰)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