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26层养猪大楼里的智慧密码:华中农大学子7天解锁现代牧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7月7日至13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鄂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对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26层养猪大楼展开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走访考察、深度访谈、数据收集等方式,系统探究楼房养猪模式的技术创新、环保效能与产业价值,为我国养殖业现代化转型提供青年视角,展现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智能中枢:从“人管猪”到“云管猪”的跨越
  实践首日,团队在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经理方营的带领下参观中央控制室。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控制室内,10万余个控制点的数据实时汇聚于DCS中央控制系统,屏幕上饲料输送、温湿度调节、粪污处理等流程动态更新。“传统猪场1000头猪需5人管理,这里120万头生猪仅需300名技术人员。”方营指向智能饲喂系统介绍。通过预设曲线精准控制投喂量,配合料水比1:2的水拌料工艺,饲料转化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5%。
  中央控制室工人工作 黄泓源 摄
  次日调研中,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慧农业2303班刘锦鹏发现大楼每层均配备高压气雾降温系统。“夏季可将猪舍温度降低7-10度,这解决了南方高温对生猪生长的制约。”刘锦鹏在调研日志中记录。该系统通过水气混合喷雾实现高效降温,同时配合U型通风设计,使舍内氨气浓度降低90%以上。
  工作人员介绍U型通风系统 熊友才 摄
  环保闭环:粪污变资源的“魔法”
  第三日,团队重点考察环保处理区。在高温厌氧发酵车间内,我们了解到了详细的技术路径:每日10000吨粪污经密封发酵产生12万立方米沼气,可发电10万度,相当于满足3000户家庭日常用电。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慧农业2303班陈爽注意到,发酵产生的沼液经氨吹脱工艺转化为硫酸铵化肥,污泥则通过水泥厂高温窑炉协同处置,真正实现“固废不出厂、污水零排放”。
  工作人员展示废水处理过程 黄泓源 摄
  针对土地利用效率,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键在访谈中给出一组数据:传统模式出栏120万头猪需5000亩土地,我们仅用39万平方米建筑,土地节约率达95%。这一对比让工学院机器人2302班熊友才深受触动:“立体养殖模式为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找到了平衡点。”
  方营通过显示器向实践团队展示猪的生长状态 刘锦鹏 摄
  方营向实践团队介绍企业资源处理方面的创新与管理 黄泓源 摄
  全链视角:从养殖到餐桌的创新
  实践中后期,团队延伸调研产业链配套设施。在饲料厂,全密闭输送系统将饲料从地面直达26层楼顶的场景令人震撼;屠宰加工车间内,每小时600头的自动化屠宰线与RFID追溯系统,实现从养殖到消费的全程可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食品生产形成闭环,一头猪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刘锦鹏表示。
  屠宰加工车间内工作人员处理猪肉 熊友才 摄
  调研期间,队员们还走访周边虹桥村,了解到企业为村民提供了饲养员、设备运维等岗位,本地化就业率达60%。虹桥村村民提到:“培训1个月就能上岗,月薪比之前务农翻了番。”团队深刻体会到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青年思考:智慧牧业的现在与未来
  最后一日的总结会上,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七天实践带来的思想震动。“从前总觉得养猪就是圈养,来了这里才发现,原来养殖业能像精密仪器一样运转。”刘锦鹏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当看到26层大楼里,猪群喝着40摄氏度的热水、在恒温舍内休憩,饲料通过全密闭系统精准送达各楼层,传统养殖业“脏、乱、累”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
  方营向实践团队介绍大楼外观 黄泓源 摄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慧农业2301班刘梦晗特别关注青年与行业的联结。“程总说这个行业需要长期主义者,让我很有触动。”村民经过短期培训就能操作智能设备,高校研发的技术直接落地产房,这让她意识到,智慧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年轻人带着专业知识扎根产业。
  “环保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慧农业2303班黄泓源翻看着手机里实践参观过程中记录的照片说到,“从粪污到能源,从废水到循环水,这种闭环思维,或许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密码。”
  方营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工作人员 摄
  队员们知道,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对“农业未来”的沉浸式思考。当青年的专业视角遇上产业的创新实践,碰撞出的不仅是认知的火花,更有投身农业现代化的决心。这或许,就是社会实践最珍贵的收获。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鄂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李斌
  图片|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鄂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黄泓源 熊有才 刘锦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