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医”心一意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湖北省宜城师,与校友胡宗华院长展开深度交流。此次访谈不仅还原了一位基层医者的成长历程,更为医学生提供了践行初心的生动范本。
胡宗华,湖北医药学院88级校友,宜城鄢城人。现任宜城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担任宜城市中医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荣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襄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襄阳市劳动模范”等奖项。从基层临床医生到医院领导者,他扎根基层医疗,以仁心仁术践行“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用坚守诠释湖医药“厚德、勤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
队员与胡宗华合照
雨夜急救:第一次触摸生命的重量
“我是个农村孩子,当年学医,就是想跳出农门,改变人生。”胡宗华谈及初心时,话语中带着质朴。这份简单的向往,成了他背井离乡的动力——高考后,从未走出过村庄的他,独自背着行囊走进同济医学院郧阳分院,却被陌生城市的孤独感笼罩。开学第一个月,是他最难熬的时光——同学们聊的新鲜事,他插不上嘴;深夜里翻涌的乡愁,只能悄悄咽进肚里。但这个从乡野里走出来的少年,骨子里藏着一股韧劲。他逼着自己站上舞台,在各类活动中主动开口,学着融入人群,用真诚打破隔阂。五年大学时光,他啃下了《内科学》《外科学》等厚重课本,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填满了页边空白,在一次次自我突破中褪去了青涩与怯懦。但那时的他,对“医者”二字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份能糊口的工作”。课本上“救死扶伤”的字眼,终究不如柴米油盐来得真切。
那时的他或许没意识到,这份为谋生而积攒的医学功底,终将在直面生死的瞬间,成为托举生命的力量。1993年,刚从当时的郧阳医学院毕业的胡宗华回到家乡,在宜城市人民医院参加工作。仅参加工作一年,他就被分配到当时的宜城市人民医院二门诊工作。当时的二门诊条件非常简陋,设施设备条件还没有现在的村卫生室齐全,但这段扎根基层的经历,彻底颠覆了他对职业的认知。那是个暴雨倾盆的午后,路边两米深的下水道旁,一名两岁孩童失足坠落。被群众紧急救起送到二门诊时,孩子此时因溺水没了呼吸。这是胡宗华第一次直面生死,手心沁满冷汗,心跳如擂鼓般急促,但白大褂下的医者本能让他没有丝毫犹豫——按压、吹气、观察,十分钟的心肺复苏,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较量。当孩子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啼哭,他望着那张小脸上重新泛起的血色,突然读懂了“医者”二字的千钧重量。“那是我救活的第一个生命,”多年后谈及这段往事,他抬手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多了份郑重,“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救死扶伤从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攥在掌心的温度,是必须扛在肩头的责任。”
从“为谋生而学医”到“为使命而坚守”,胡宗华的蜕变,藏着医者成长最本真的轨迹:起点或许带着朴素的渴望,但每一次主动破局的勇气,都在悄悄重塑着初心的模样。那些初入城市时的手足无措,那些深夜里难以言说的乡愁,最终都化作了他踏过迷茫的基石。当迷茫被勇气驱散,他已然在自我突破中积攒了前行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将在未来的从医路上,迎接更深刻的淬炼。
胡宗华在抗灾一线抢救伤员
汗浸白衫:医患温情照亮初心
第一次成功救人让他触摸到医者的责任,但这份认知尚未沉淀为坚定的信念。成为临床医生仅两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挫败让他陷入迷茫——他负责的一名患者在治疗期间恢复得很好,却毫无征兆地突发心脏问题,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身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却无法救回自己的病人,这让他深受打击,“那时我深感医生的无力。”胡宗华叹气道。这种强烈的无力感,让他对医者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而真正让他走出迷茫,将责任沉淀为信念的,是后来一位患者的经历带来的触动。
“后来,科里收了位老太太,性子特别和善,我和她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胡宗华说道。每次查房时,老人总笑眯眯地跟他打招呼,一口一个“胡医生”,客气里带着些亲近。胡宗华也常多坐会儿,问问她夜里睡得香不香,今天想吃点啥,一来二去,医患间渐渐有了家人般的熟络。这位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病情尚稳定,但经过十多天治疗,病情并未好转。六月的一个傍晚,已下班回家的胡宗华突然接到紧急电话,电话里急促的声音像重锤砸在他心上——老太太情况危急。他起身就往医院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赶上,一定要把她救回来。”匆匆赶回科室时,老太太已经没了呼吸与心跳。他立刻俯身展开急救。闷热的天气里,持续的胸外按压让他汗透衣衫,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进嘴角,又咸又涩,可他顾不上擦拭。“再加把劲,说不定下一秒就有反应了。”当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拉成直线,胡宗华无力地瘫坐在抢救室,闷热的空气里,只剩下他粗重的喘息声。刚刚还在胸腔里燃烧的信念瞬间熄灭,失落感像潮水般将他淹没——熟悉的挫败感再次袭来。
事后,他坐在办公室里,心头被沉闷笼罩,纷乱的情绪几乎要化作泪水涌出。恍惚间,老太太的两个子女走进来,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家属没有一句责备,反而拉着他的手哽咽道:“谢谢您,您已经尽力了。这些天您做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家老太太最后这几天能遇到您,是她的福气。”家属的理解如同一束光,瞬间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
这次特殊的经历,为胡宗华重新锚定了职业的意义。“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事,尤其是行医过程中,我都会全力以赴。唯有拼尽全力,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患者。”这份深刻感悟,成为他从医路上始终恪守的准则。胡宗华常以此事告诫院里的医生:“你们在行医过程中要重视医患沟通,真正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守护好医患之间的那份温情。”而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与坚守,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医者,成为医院里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份准则随着他走上管理岗位,更成了医院的精神底色,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上下渐渐形成了“以患者为先”的风气。医护人员之间多了份对职业的敬畏,与患者沟通时也更添耐心,那份温暖的力量,在医院的每个角落悄然传递。
胡宗华工作
红区奋战:院长冲锋诠释医者担当
这份从医患情谊中生长的职业信念,不仅成了胡宗华的坚守,更随着他走上管理岗位,渐渐融入医院的血脉。当2020年疫情突袭宜城,这份沉淀多年的担当,便成了全院迎战的底气。大年三十的晚上,胡宗华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熬过通宵会议后,大年初一清晨便带着宜城市中医医院全院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扎进全面抗疫的战场。2月6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成立当日,他二话不说接下科主任重担,第一个踏入疫区,带着医务人员冲向最危险的前沿。没和家人商量便主动请缨,是怕被牵挂绊住脚步——在他心里,医者的使命永远排在第一位,容不得半分犹豫。“守住‘大家’,才有‘小家’的安稳。”他语气坚定,“我是院长,更得先冲在前面,把个人安危放一边,同志们才能跟着往前闯,才能守住更多人的生命。”这份担当,在抗疫一线格外有力量。
最让他动容的是,带领全院战疫的关键时期,一名入职未满一年的年轻护士被他这份冲锋在前的信念所感染,毅然申请进入隔离区。看着这个与自家孩子一般大的年轻人,在危险的一线不怕苦不怕累,默默将青春热血倾注在战场——这样的场景,让他真切感受到,年轻一代医学生正接过医学使命的接力棒,而这背后,正是他以身作则的行动播下的种子,是前辈用担当为后辈铺就的成长之路。
胡宗华领读医学生誓词
如今,胡宗华常以亲身经历叮嘱医学生:“从医先辨明方向,一旦认准救死扶伤的人生使命,就要拿出全力以赴的决心,善待每一位患者。医学没有捷径,唯有倾力付出,才能不负生命所托、不负患者信任。”从临床挫败中重拾初心,到抗疫前沿勇担使命,再到对后辈的言传身教,胡宗华用数十年从医路证明:将个人使命融入时代担当,把每一份坚守化作前行力量,正是医者给后辈最珍贵的榜样,也是医学精神最生动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