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书言乡情进课堂,口陈妙境育新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导览词写作课程

       7月18日,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星星中学的孩子们已经放暑假了,但还有部分身影仍然出现在校园里,和他们一起的,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以下简称“赤言队”)的志愿者们。队员们力求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人才优势,以“赤心燃梦聚盛夏,言融五育润万花”为主题,把“送经典到基层”做实做细做好,为乡村教育贡献青春力量。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河源是怎么样的呢?”在带领学生们基本了解当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后,支教团队开展了“为家乡撰写导游词”这一语言技能实践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讲练交叉等形式,鼓励学生在导游词写作中深入发掘家乡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讲演练实践中提高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素养。

       此次授课主要分为家乡文化概览、导游词写作讲解、导游模拟实践三个环节。课堂伊始,支教老师何淑颖精心设置了“赤言旅行社导游招聘”的情景,以例示解、以问促答、寓教于乐,以生动活泼的宣讲语言和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带领学生走进河源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邀请孩子们介绍自己喜爱的家乡风景名胜或人文美食。通过播放河源美食和美景宣传片,孩子们零距离观景河源,去看山水秀丽的万绿湖、历史悠久的佗城;沉浸式寻味河源,去品鲜嫩的水晶鸡、香喷喷的糯米饭。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上聆听乡音、触摸乡史、体悟乡情,在宣传片的渲染下,孩子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要胜任“赤言导游”,除了要深入了解家乡文化,还要掌握导游词的写作方法。接着,支教老师便从语言特点、通用结构、内容要求、格式规范、范文展示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地讲解和示范导游词写作,把“大主题”化作“小切口”,给孩子们送上“理论大餐”。知行合一,理论的深入离不开实践的推进。学会了导游词的写法,“小导游们”跃跃欲试,支教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静下心来选题和选材,开始构思具有个性的家乡导游词并动笔成文,在学思结合中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正如志愿者老师何淑颖所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们的点滴进步汇聚起来,将对推动家乡振兴和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传播好河源声音,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更离不开每一位未来的文化诠释者、传承者和发扬者的努力。采访中,孩子们纷纷化身小导游,为家乡代言,向记者介绍了许多饶有风味的当地美景美食。提及这堂课的收获时,一位同学说:“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河源人,但今天老师的讲授让我对家乡又多了一份热爱和了解,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新河源,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承载起河源崭新的明天。”

       此外,为更好验收授课成果,丰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赤言队在7月18日至7月24日期间,在喜马拉雅APP上创立了以“乡约河源——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的“乡言”电台,以师生为主体,以“根植家国情怀,推动乡村振兴”为导向,从撰稿到录制都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旨在创新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路径,推动推普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打造极具辨识度的“河源名片”。自电台开播以来,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每日供稿和线上线下采访中,截至目前播出节目7集,累计播放量近千次。师生携手打造“河源乡音”和“文化音旅”,实现了双向奔赴。

       这个夏天,这支有力量、有温度、有担当的青年队伍,深入基层和教育一线,结合“五育并举”理念开展红色文化系列课程,以学习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出发点,鼓励孩子们以矢志不渝之品质,接续奋斗之胆魄,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见孩子们逐渐投入到火热的文旅实践和文化传承中,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支教老师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留下青春印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躬身向桑梓,我们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