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走访王钱松艺术馆——海宁皮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走访王钱松艺术馆——海宁皮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执光觅影团队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致、细腻而不失古典的海宁皮影,是中国皮影南方流派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华人民用智慧与艺术凝结而成的珍宝。今年是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王钱松先生逝世十周年,我们走访王钱松海宁市斜桥镇王钱松艺术馆,对话艺术馆如今的经营者杨敏健女士,意图探索海宁皮影文化传承的新方向。
       王钱松艺术馆的前门采用老式的木质结构,暖黄的灯光透过样式古典的窗格,显现出温馨的模样。在杨敏健女士的引领下,我们走进房屋,来到了一间工作室。工作室内有一张铺着灰色桌垫的方桌,上面不仅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各类工具,还铺着杨女士正在创作的几张作品。
       杨敏健女士是海宁民间文艺家协会员,也是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女士从1997年开始跟随王钱松开始学习海宁皮影戏影偶制作。谈起她的恩师王钱松先生对海宁皮影的传承和保护,杨女士充满了感慨。过去,受文革时期“除四旧”的影响,斜桥的皮影表演活动一度停摆。王钱松于1979年任斜桥地区文化站长,听闻此消息,便开始进行海宁皮影戏的恢复和抢救工作。王钱松在斜桥皮影戏传人郎自力的教授下学习了影偶的制作和翻新,并对海宁皮影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整理,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动员过去的手艺人和表演者成立了斜桥皮影的新班子。
       “他(王钱松)过去是剪纸大师,研究皮影是因为他了解到这个技艺将要消失,于是就把它捡了起来。”杨女士解释道,“我们这些后人就是在他的基础上修改原有的东西,比如制作上的工艺。”杨女士向我们展示了用新技术制作的影偶,颜色鲜艳、花纹细腻,表面也比较光滑。得益于现代工艺的进步,斜桥的皮影制作在工艺层面有了很多改进。在颜料方面,过去的皮影制作多采用矿物质颜料或油漆,而如今的影偶制作则采用在水性颜料中添加国画颜料的方式,使影偶的颜色更加鲜艳,颜色保存的时间也比较长久。而在皮料的处理方面,过去由于打磨技术尚不完善,皮影的表面由于打磨不够往往较为粗糙,但如今经过精细打磨的皮影更加的细腻、美观。此外,海宁皮影在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上色后在表面刷制特殊的油料,过去常使用铜油,但铜油刷制后变干的速度较慢,海宁气候雨水也比较多,常常花费半个多月的时间来晒制,导致制作工期较长。如今此工序采用新材质进行刷制,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提升了效率。
       杨女士向我们分别展示了北方皮影和海宁皮影,北方影偶上多有镂空,而海宁皮影则少见。这是由于海宁皮影“少雕刻、重彩绘”的特点。海宁皮影主要通过绘画来制作,线条和色彩构成了影偶的全部。传统的海宁皮影一般由五色组成,它们分别是黑色、黄色、红色、绿色和青色。涂色的部分必须保证颜色的浓郁和饱和。杨女士表示,有时自己为了追求所绘皮影的色彩,通常要在正反两面绘制数次,直到产生让她满意的颜色才肯罢休。除此之外不涂色的地方则为“留白”,呈现出皮料自然的白色,留白部分较为透光,对比涂色的部分,以此为皮影增加通透质感。海宁皮影通常用头像来区分人物,同一具身体可以搭配多个头像,以此产生不同的人物。因此,海宁皮影的身体其实样式并不多,但头像则丰富多样。通过一个小小的头像,即可展现这个人物的年龄、性别、官职、忠奸、善恶。我们还有幸看到了王钱松先生收集的过去手工艺人制作的皮影原件,仅凭寥寥几笔,人物的神情特质便跃然纸上,细微处的胡须和发丝都齐整而根根分明,令人过目难忘。
       在接触了这门古老而珍贵的技艺之后,杨女士已经对海宁皮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然而,如何将它从自己手中传承下去,对她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皮影的制作,是一门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进行学习的手艺。虽然事实上有一些人有意向学习海宁皮影的制作,但在全心全意学习手艺而无法产出的过程中,如何维持生计是横在所有学习者面前的难以翻越的一座大山。杨敏健自己也对于通过皮影制作盈利方面做出过一些尝试。去年她将小型的皮影制成挂画收在精美的礼盒中进行售卖,作为消费者送礼的佳品,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套商业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前文提到过的海宁皮影的特殊性,每套皮影都需手工艺人亲自描画、上色,由于笔触较为细腻,机械化的难度大。并且即便招收了部分学徒,学徒的水平和技术良莠不齐,他们的作品也很难作为正式的商品售卖。因此,皮影制作的工期很长。在平台方面,为了推广这门技艺,杨女士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开通了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账号,也曾尝试直播自己的皮影绘制过程,但由于缺少帮助经营社交媒体的人员,所以流量很不稳定,准备直播、剪辑、制作推文的过程也占用了杨女士制作皮影的时间。
       即便充满了未知,但对杨女士来说,传承海宁皮影的前路并不迷茫。在我们拜访艺术馆时,杨女士正在筹备在艺术馆内开设皮影戏DIY体验馆。“下午有空的时候到我这里来,喝喝咖啡,再做一个皮影回去。”这是杨女士对未来皮影体验馆的美好设想。杨女士设计了一套海宁皮影戏影偶制作的材料包,里面有图纸、说明书和一些零件和制作工具,供体验者自己制作皮影。这些影偶中不仅有传统的角色,为了最近的亚运会,她还专门绘制了“宸宸、琮琮、莲莲”这三个亚运会吉祥物形象的影偶。
       通过走访王钱松艺术馆,我们发现,海宁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希望在未来,海宁皮影能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得到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