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一缕金丝炫五彩,一技传承唤生机

  非遗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图腾,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灿烂的非遗文化,展现中华文明之光,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月27日,“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云仙景泰蓝掐丝技艺工作室,一同揭开非遗传承的面纱。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介绍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2022年,云仙景泰蓝掐丝技艺入选淄博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怀着好奇之心,我们联系了云仙景泰蓝掐丝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杨云老师,来到她的工作室,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项神奇的技艺。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历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来到杨老师的工作地点,我被景泰蓝的独特之美所吸引。在实际参观中,我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掐丝工匠的精湛技艺。景泰蓝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其细腻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让我震撼不已。云仙景泰蓝掐丝技艺传承了我国传统景泰蓝掐丝画的技法,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制作工艺精细复杂,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十几道工序完成,在葫芦、木版等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彩沙等原料点蓝着色,最后将画面做抛光处理,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亮丽质感;也可以处理出磨砂、亚光、沙粒感、立体等多层次画面效果。
 
图为学徒在创作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景泰蓝掐丝技艺的复杂性和值得尊敬的精神。掐丝需要匠人们耐心、细致、准确,每一次的勾勒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的设计。掌握景泰蓝掐丝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而传承这门技艺更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坚守。我也亲身体验了掐丝的过程,发现每一步都需要极度细致的操作和心无旁骛的专注。首先要在媒介上打好底稿,随后利用胶水、镊子、剪刀和镀金粉的铝丝衔接在媒介上,以手部动作控制弯曲方向,这个步骤就是掐丝。接着,要向固定好的金丝内填色,取沙的量不仅不能超过金丝的上限,还要在加入彩沙时及时敲打和震动使彩沙进一步平整和均匀。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这让我意识到,耐心和专注才能达到非遗传承更高的境界。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杨老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为了让非遗走出匠人工作室,走进大众视野,手艺师傅们要在致力于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同时,也通过学校、媒体等方式将这项技艺传递给更多人。我了解到孩子们通过口口相传来到杨老师这里学习一门小技艺,杨老师更主动去到各个学校进行教师培训和非遗进校园和进社区活动。我们在采访时发现,老师的学生中有两位特殊人群的孩子,杨老师说,即使他们表达有困难,亦或带着耳蜗,他们在作品创作时仍表现地更加出色和更具专注力。刹那间我领会到,这就是“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他开启另一扇窗”最好的诠释。

图为实践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青瓷白宣,绘制淡雅素致的国风画卷;金丝五彩,百转千回寄托美好愿景;壁画檐牙,刚柔相衬中凝固往昔时光……无数个瞬间,传统非遗文化在岁月深处回眸,洞穿风烟,与当代对视。传统是根脉,文化为骨血,涌动在民族的心脏,向人们讲述记忆,唤起共鸣。在信息更迭频繁的当下,传统非遗文化的灼灼光华似乎逐渐为光阴所掩盖,只待你我拂去尘沙,赋予其新的光彩。(通讯员 邵明阳)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神采奕奕云飞扬,玉手纤纤丝作画

神采奕奕云飞扬,玉手纤纤丝作画

为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2024年1月27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淄博市

一缕金丝炫五彩,一技传承唤生机

一缕金丝炫五彩,一技传承唤生机

2024年1月27日,“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云仙景泰蓝掐丝技艺工作室,一同揭开非遗传承的面纱。

“盐”传古今,“韵”声载道

“盐”传古今,“韵”声载道

为加大传统非遗技艺的保护工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于1月23日来到山东省寿光市侯镇岔河盐场,探索学

花饽饽非遗与新时代的碰撞

花饽饽非遗与新时代的碰撞

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憧憬和对传承非遗文化的支持,为进一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贡献。我作为曲阜师范

传“木旋玩具” 承非遗之风

传“木旋玩具” 承非遗之风

2024年1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来到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国家级非遗木旋玩具博物馆”,探

探寻非遗技艺,赓续文化薪火

探寻非遗技艺,赓续文化薪火

为体验郯城木旋玩具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探究非遗媒介化发展现状下郯城木旋玩具的发展情况,曲阜师范大学“探非遗,拾古韵”实践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