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蒙洼大地上浩荡的淮水如绸缎一般向东流去,王家坝闸如卫士一般守护在侧。在王家坝闸前,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蒙洼蓄洪区防洪工程位置图》《淮河抗洪工程示意图》《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蒙洼考察调研》等情况,70年来,这里累计16次开闸泄洪,见证了无数阜南儿女防洪抗洪的英勇身姿。在他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王家坝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每每洪水退后,蒙洼蓄洪区里的村庄因地制宜,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变对抗为适应,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芡实、莲藕、杞柳等适应水生环境且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月15日上午,为深入了解濛洼蓄洪区产业现状及未来转型发展的深层动力,实践团对当地企业进行了走访考察。沿着总书记考察时的路线,成员们走进了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标语分外显目,车间里“哒哒”的缝纫机转动声不绝于耳。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王恒亮厂长是返乡致富创业的典范,年轻的时候在外地打拼创业,2016年返乡投资建立了红亮箱包厂,逐渐成为当地带动就业、助力脱贫的“生力军”,当地很多留守妇女通过在红亮箱包厂扶贫车间就业实现了“家门口的幸福”。据红亮箱包厂负责人介绍,该扶贫企业解决了当地136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占62人,目前正在计划拓宽销售渠道。负责人带领大家参观查看了车间生产线,介绍了相关工艺流程,并表示希望在未来能够与同学们一起开拓电商渠道,增加销售业绩。位于王家坝镇郑台孜村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毛豆已经有几年了,今年春种毛豆约2000亩,基地里毛豆苗长势茂盛,密密麻麻的叶子下面,串串青绿的豆荚挂在枝蔓上,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映入眼帘。“一天最多采收400斤,收入200多元,离家里近而且工作自由,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到好几千元,又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当地村民告诉团队成员,每年毛豆种植、采收都可以获得务工的机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不少收入。濛洼蓄洪区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走适应性农业发展道路,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创造特色,让毛豆变“金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亲自劳动实践过后,实践团成员们积累了劳作经验,亦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意义。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从王家坝闸到抗洪纪念馆,从红亮箱包厂扶贫企业到农村种植基地。边走边看,用脚步丈量蒙洼大地的奉献情怀;边寻边访,用耳朵去聆听蒙洼群众的动人故事;边采边播,用镜头记录阜南蒙洼的魅力蝶变。在实践中成员深刻了解到阜南县依托农产品地域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禀赋,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探寻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带动当地居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道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当以王家坝精神为旗帜,结合专业特色,探寻乡村振兴新道路,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实学实干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