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

煤矿区的绿色梦想:责任与希望的实践之旅

发布时间:2025-02-05    阅读:
  2025年1月13日至1月18日,我有幸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乌金焕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的一员,深入济宁煤矿区及其周边社区开展调研、宣传和实践活动。在这短短几天的实践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有了深刻而全新的感悟。

一、初入矿区:直面现实的挑战

  当我们踏入济宁煤矿区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让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里曾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如今的煤矿区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土地塌陷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使曾经的绿水青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在走访社区居民时,许多居民告诉我,矿产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土地塌陷问题,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些居民的房屋出现了裂缝,耕地也因塌陷而无法正常使用,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大部分居民对于生态修复的具体政策和技术了解有限。这让我意识到,提高居民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让这片土地的居民在困境中感到无助,他们需要了解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更需要参与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来,为自己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二、矿工故事:坚韧与希望的力量

  深入煤矿区,与煤矿工人的交流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作倦怠感较强。部分工人在工作中逐渐生出一种距离感,觉得工作带来的压力较大,隐隐对工作意义有所思索。然而,让我敬佩的是,部分煤矿工人表现出较强的心理韧性,能够在压力下保持清晰的思路,不会因失败而气馁。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能够轻松地从困难或精神疾病中恢复过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在与煤矿工人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却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用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让我明白,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韧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希望。

三、塌陷区生活:坚守与期待的力量

  在对塌陷区社区居民的调查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坚守与期待。土地塌陷、家庭收入减少等问题困扰着他们,村庄的医疗水平与基础设施也难以充分契合他们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然而,部分居民表示,他们愿意参加村里的重大决策,积极参与村庄的发展计划。他们还经常与邻里讨论如何增加家庭收入,交流防灾减灾和生产经验。这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社区参与度,也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未来的希望。
  塌陷区社区居民的坚守让我深受感动,他们在困境中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期待也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能让他们在困境中孤独前行,而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实践感悟:成长与责任的担当

  通过这次实践调研,我深刻认识到,济宁煤矿区的生态修复和居民生活韧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煤矿区居民、煤矿工人和塌陷区社区居民,他们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认知和韧性,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整个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困境,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不能让他们在困境中迷茫,而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心理韧性,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宣传形式,提高他们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这次实践让我成长了许多,也让我对未来的行动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一定能够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推动济宁煤矿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努力,为这片曾经因煤而兴的土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奋斗。(通讯员 刘芊羽)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