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不仅是美学的载体,更是伦理的化身。承志堂木雕中奢靡宴饮的警示、官宅无后门的铁律宣言、铜钱漏中“守心为要”的祖训,无不以最直观的方式诉说着清廉的价值。我曾以为廉洁教育多是抽象的说教,但在这里,它成了可触、可感、可画的具象存在——是刀斧凿刻的痕迹,是青石铺就的路径,是砖墙谦卑的弧度。
最让我震撼的是徽州人将廉洁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无论是建筑格局的自我约束,还是家训碑刻的代际传承,都体现出一种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自律精神。这种精神并非高悬庙堂的口号,而是渗入生活细流的实践哲学。当我们用速写复刻荆藩首相坊的铭文、用水彩晕染大夫第退让墙的苔痕时,仿佛能听到先贤的谆谆告诫:清廉不在宏大的宣言,而在每一处细节的坚守。
此次实践也让我重新思考艺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画笔不仅记录形态,更传递精神。我们以线条和色彩解冻凝固的历史,让沉睡的箴言在纸页间苏醒。当徽州的清风漫过写生簿,我深切感受到——真正的传承,是让年轻灵魂在历史的肌理中触摸温度,在称量“守心”之重的过程中,将民族的精神坐标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灯塔。
离别徽州时,我们的画箱中多了厚厚一叠写生稿,而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廉洁并非遥远的概念,它关乎每一次选择、每一刻坚守。愿我们都能如徽州古建所启示的那般:守心如玉,慎独克己,让清流涤心,以风骨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