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总结

乡音寻根,共绘岚山新篇 | 管清皓

发布时间:2025-02-19    阅读:
今年寒假,我有幸加入了“雅言岚山,振乡新篇”方言文化振兴实践团,前往日照市岚山区,参与到方言文化调研与振兴的实践活动中。这段经历,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
初到岚山,这座海滨小城的独特韵味便深深吸引了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浪似乎都在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充满期待与热情中拉开帷幕。
在前期准备阶段,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收集整理岚山的历史文化资料,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的同学积极与当地的文化机构、社区取得联系,为实地调研搭建沟通的桥梁;还有的同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力求全面准确地获取关于岚山方言的第一手资料。我主要参与了资料收集的工作,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探寻岚山方言的历史渊源,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实地调研充满了期待。
1月13日至19日,我们开启了实地考察与访谈之旅。我们穿梭在岚山的大街小巷,走访岚山渔港、赶海园、风帆广场等标志性地点。在渔港,海风裹挟着渔民们爽朗的笑声和独特的岚山方言扑面而来。我们与渔民们亲切交谈,听他们讲述出海捕鱼的惊险与收获的喜悦,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感受岚山方言的独特魅力。一位老渔民在讲述自己年轻时出海遇到暴风雨的经历时,那些生动的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他口中的“海猛子”(指善于潜水捕鱼的人)、“浪头高得能吞了船”等表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地方特色。
在与20位当地群众的结构化访谈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岚山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有位老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岚山传统的祭海仪式,从准备祭品到祭祀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独特的方言讲解,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方言与民俗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访谈不仅为我们的方言调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让我们走进了岚山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1月20日至26日,紧张而有趣的方言调查活动全面展开。团队成员们两两一组,深入基层社区和乡镇。我们手持录音设备,逐字逐句记录着岚山方言的语音系统和地方词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挑战。有些村民起初对我们的调研心存疑虑,不太愿意配合。但我们并没有气馁,通过耐心地沟通,向他们解释我们的目的是保护和传承岚山方言文化,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在记录过程中,那些独特的发音和词汇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岚山方言中把“昨天”叫做“夜儿”,“蹲下”叫做“谷堆”。这些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汇,蕴含着岚山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智慧。为了确保记录的准确性,我们反复确认发音,向村民们请教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每一个准确记录下来的词汇,都像是我们在方言文化宝库中找到的一颗璀璨明珠。
调研结束后,我们投入到紧张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中。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仔细比对、分类,将收集到的语音、词汇和文化背景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对一些方言现象展开热烈的讨论。比如,对于某些词汇的发音演变,我们结合历史资料和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其背后的原因。
在与岚山区文旅局合作修订《岚山方言与民俗文化符号册》时,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结构化文化资料库,将调研所得的数据、图片、音频等资料进行分类存储,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利用。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想到这些资料将为岚山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我们便充满了动力。
回顾这段社会实践经历,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岚山方言的知识,更是成长与蜕变。在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与包容,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分工协作,都让我们的团队更加紧密。在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中,我的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方言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意义。
这次实践也让我意识到,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然而,在普通话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方言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方言文化,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队伍中来。让我们一起用乡音讲述家乡故事,让方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