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忠魂:在血色丰碑下叩问信仰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实践团队成员沿着陵园步道,依次参观纪念碑、忠魂亭、烈士纪念馆等标志性景点。苍松翠柏间,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跨越时空,直击心灵。团队成员驻足凝视史料陈列,从泛黄的书信、珍贵的遗物中,触摸先烈们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轨迹。清晨的雨花台烈士群雕肃穆矗立,一位小男孩在《国际歌》浮雕前驻足凝望,低声吟唱,声波细微却震撼人心。

团队成员参观史料 ——鲍恩欣拍摄
参观途中,团队偶遇研学学生群体,双方围绕“新时代青年的爱国责任与使命”展开交流。实践团队成员结合活动见闻,分享对雨花台烈士精神的理解;研学学生则以青春视角,讲述从课本到实地感悟红色精神的触动。为深化认知,团队主动采访多元群体:聆听教师对“以英烈精神育人”的思考;记录老兵回忆往昔、致敬战友的深情;对话公务员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感悟。一位教师受访时感慨:“带学生来此,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山河无恙,始于昨日血肉铸就的信仰。”一位公务员轻抚烈士名录墙低语:“名字会斑驳,精神永不褪色”,成员们默默记录下这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同身份的受访者,以亲身经历诠释对爱国精神的理解,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传承的时代价值。不同年龄层的思想碰撞,让爱国情怀在交流中愈发炽热。

团队成员和研学学生合影 ——方晓凤拍摄
抗战丰碑:民间记忆中的民族脊梁走进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抗日故事,串联起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了解民间志士自发抗敌、守护家国的热血事迹:从匿名捐赠物资的百姓,到舍生取义的乡野英雄,平凡人书写的壮烈史诗,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厚重内涵。

团队成员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合影 ——张新新拍摄
参观中,团队遇到一群满怀爱国热忱的老人。他们专注聆听讲解,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重与对英雄的追思。当讲解员提到“八百壮士跳长江”的史实时,一群白发老人攥紧拳头,眼眶湿润。“我们年轻时吃树皮,就为让子孙吃饱饭!”老人颤抖的嗓音,比任何史料都更具穿透力——那是活着的抗战精神。实践团队抓住契机,对老人进行采访。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谈及抗日故事时声音铿锵,分享自身因爱国精神激励而坚守初心的经历,让在场成员深受震撼。殉难将士名录下方,孩子们留下的书信、画作满是童真温度。歪扭字迹里,是对英雄纯粹的敬意;稚嫩画笔下,是对家国最本真的热爱。以天真之态,传真挚深情,让壮烈历史与幼小心灵悄然共鸣。

小朋友给烈士的信 ——方晓凤拍摄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此次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是滁州学院暑期“三下乡”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在沉浸式走访、交流、采访中,深度挖掘红色故事,感悟爱国精神的时代厚度。从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先烈壮举,到民间抗日博物馆的百姓担当,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
实践团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红色感悟转化为行动力量,通过校园宣讲、志愿实践等方式,让更多青年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爱国精神,让青春在担当家国使命中绽放光彩,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