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西外学子三下乡:参观河滨路文化建设,青春力量点亮社区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陈静涵

  7月18日上午,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枫火志愿者实践项目一小组——“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走进位于府谷滨水地带的河滨路社区,开展了一次富有深度的参观与访谈活动。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在社区治理中创新突出点,重点观察并学习该社区特别的“向日葵”公益课堂以及非遗文化进社区项目,切实体验便民利民的社区规划并感受文化服务如何浸润居民日常生活,为社区的治理注入新活力。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略,河滨路社区从暑期托管公益课堂入手,积极推动传统非遗文化走进社区的规划安排。参观开始前,实践队成员和河滨路社区徐书记展开了细致的采访对话。访谈主要围绕社区公益课堂的开展形式、非遗课堂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青年力量如何更有效参与社区服务非遗文化等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社区坦诚分享了规划落实过程中的挑战,如资金不足、变现能力弱和宣传不到位这几大问题。但基于实际发展情况,长期的523公益课堂正稳步推进,短期的“向日葵”公益课堂也持续发展,徐书记言语间还是充满了对河滨路社区文化建设的自信和期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河滨路社区徐书记合影 陈静涵供图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据悉观察到非遗作品的展示区,大量的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等传统精美工艺品被精心摆放在玻璃展柜中。徐书记介绍到这是免费开办的非遗文化公益课中学员的成果,“523公益课堂多面向家庭主妇,手工制品推向市场,畅销北京、西安等大城市,产生经济效益”,其中不少优秀作品也被社区购买收藏以展览。这里还设立了非遗文化直播间,充足的场地间有专业的拍摄和录音设备,社区还与时俱进邀请当地文化馆的老师推广非遗文化知识并且进行产品销售。这条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结合的变现之路,不仅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更实现523公益课堂与直播间良好互动。

图为社区的工艺品展柜 陈静涵供图

  接下来成员们还跟随参观了其他活动室:读书室、探索宇宙科学实验室、综治中心与心理工作室等等十个专题的文化建设分区。在体育健身室中有不少老人晨起锻炼身体,在活动室中也有喜气洋洋的阵阵歌声传来,爱心托管班里几十名社区儿童在志愿者老师带领下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带有非遗元素的趣味手工。成员们参观的过程中还发现河滨路社区的文化建设聚焦服务创新,即把便民利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统筹规划。河滨路星暖社区驿站提供了微波炉、饮水机、雨伞、应急医药箱等生活物品,为社区奔波劳动的外卖员、环卫工、快递员等职业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帮助。社区还设立了露天电影院,用于日常的反诈宣传和爱国文化熏陶,以提升居民各方面意识。

  图为河滨路社区心理服务驿站 陈静涵供图

  此次河滨路社区之行,为实践团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治理观察窗口。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将民生所向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要与重要,社区开创性将普惠性公益服务与特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一起,既提升了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为他们提供了和谐宜居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区坚定贯彻并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同时社区方也表示,更多新时代的年轻大学生血脉注入到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播是值得期待的,新视角和新思路的提出能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动力。                                                                         通讯员:陈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