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关注青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7月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府谷河滨路社区,为该社区的儿童开展了一系列教育与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在开展心理教育第二课堂之前,实践团成员首先熟悉社区儿童的基本情况和成长背景环境,做出基本调研并改正课程细节安排。通过为小朋友们辅导功课作业,与小朋友们共同研读府谷历史书籍,逐渐打破儿童陌生的心理防线,认真聆听敞开心扉的小学儿童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实践团成员们还积极解答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大小困惑,从稚嫩的脸庞中悄然转移顾虑不信任的情绪。

图为实践团成员同社区儿童阅读 陈静涵供图
随后实践团刘轶浛、李梦同学分别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层面开展了河滨路社区教育延申第二课堂。成员们与社区儿童一起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大小活动中,分享个人不同的理解和经验,互相培养默契增进情感。在与数十位小学孩童的一对一交流与辅导中,成员们据悉了解到她们在生活上与成年人思维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也设身处地思考了作为低年龄段小孩的的学习压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收集和分析,第二课堂主要围绕认识情绪、解决焦虑去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 邵珥晴供图
社区活动中心的多功能教室已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填满,实践团成员刘轶浛以闯关形式,用图文并茂的标签细致讲解了各种心理情绪的切身感受与应对策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到解救“情绪”的关卡挑战中,更全面且深刻意识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能在今后学习生活过程中加以处理。此外,课堂还通过教导小朋友们构建心理“安全岛”,引导他们能以平包容的态度对待个体情绪的差异,与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焦虑和解。刘轶浛同学在最后告诉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你感到焦虑时,不妨回想起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提醒自己每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打开你的“记忆迷宫”,用快乐的回忆去驱散焦虑的阴霾;也回到你的安全岛,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自己:‘我足够好,我能够应对这一切’。”活动持续到中午,李梦同学结合了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展板和简单模型,向孩子们科普了日常中养成习惯与保持健康的小知识。实践团成员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前的拉伸训练,活动膝盖关节等方法去防止肌肉拉伤。这次健康模块,用孩子们听得到感兴趣的方式传递并教授了切实有用的信息。社区主任、负责人们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的关心与认可。

图为社区儿童回答问题 邵珥晴供图
活动的最后,孩子们恋恋不舍告别了第二课堂,成员们在儿童健康成长方面也受益颇多。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本次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第二课堂活动持续了四个小时,既为社区儿童提供了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也为社区更精准地服务儿童成长提供参考,更为成员们从实践入手更深入暑期三下乡的“老幼接力”的主题。 通讯员:陈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