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西外学子三下乡:探寻“府谷二人台”魅力,青年接力守护非遗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苏廉博

  在三秦大地的文化长河里,府谷二人台如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晋陕蒙交界地带的风土人情与历史记忆。为响应国家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践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对“府谷二人台”非遗传承人刘美兰老师开展专题访谈,探寻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及传承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刘美兰老师合影 陈静涵供图

  非遗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美兰老师与“府谷二人台”的缘分跨越晋陕两地,见证了这门艺术从家庭娱乐走向专业舞台的蜕变。访谈中,刘老师细致梳理了二人台的发展轨迹:“这门艺术最早是明朝末期的‘打坐腔’,逢年过节时人们聚在院落村头即兴演唱,多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到清咸丰初年,吸收了秧歌、高跷等艺术元素,有了舞蹈动作,形成旦丑两角色的表演形式。清同治年间,随着‘走西口’的浪潮,它融入内蒙民歌特色和戏剧化妆技巧,慢慢发展成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她特别强调,府谷二人台的灵魂在于“土味”与“乡情”:“演员用府谷方言唱念,一开口就带着晋陕蒙交界的烟火气。哪怕要创新,也得守住传统曲调、人物这些根本,不然就丢了魂。”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哼唱到舞台上的专业演绎,二人台始终扎根百姓生活,唱的是家长里短,演的是喜怒哀乐。谈及与二人台的结缘,刘老师的话语里满是温情:“我老家在山西河曲,从小泡在戏曲氛围里,对二人台爱得深沉。以前是个普通农民,多亏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让我能到府谷文化馆工作,专门深耕这门艺术。”这份从热爱生发的执着,让她从爱好者成为专业传承人,在推广二人台的路上坚定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刘美兰老师 陈静涵供图

  传承之路总有挑战。刘老师坦言,当下二人台面临“专业化转型”与“推广普及”的双重考验:“过去是业余化模式,谁都能上台演,现在走向专业化,术业有专攻,反而出现人员短缺的问题。而且表演受年龄限制,舞蹈演员到四五十岁就很难再登台,人才梯队建设压力不小。”面对困境,刘老师和团队的探索从未停歇。早在2008年成为首批省级传承人后,她就主动扛起进校园的责任,负责5所学校的二人台教学,从娃娃抓起培养传承人。“2013年开始系统进校园普及,教孩子们传统唱腔,让他们了解家乡艺术的根脉。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围着我要抱抱,那股子热情就是传承的希望。”除了校园,他们还走进社区、老年大学,通过表演、讲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二人台渗透到不同年龄段的生活中。在刘老师看来,二人台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本身。“它从家庭娱乐‘打坐腔’发展而来,记录着老百姓的日常,庙会里它是情感载体,田间地头它是精神慰藉。那些唱词里藏着的,是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图为刘美兰老师介绍二人台技艺 陈静涵供图

  当传统唱腔遇上青春力量,当古老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这门承载着晋陕蒙风情的民间艺术,必将在青年一代的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那些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曲调,终将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陕北活化石”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通讯员:苏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