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育并举”“以文化人、以文育心”等系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战略部署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2025年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对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中探寻非遗与教育、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答案。
在7月14日,实践团成员抵达神木市大剧院,与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了访谈。艺术团团长王老师向实践团介绍道,在目前艺术团共有20余人,平均年龄25岁左右,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杨家将战鼓所传承的杨家将的故事充满忠勇精神,在杨家将战鼓表演时仿佛置身古战场,同时讲究鼓乐协作,每一次排练和演出都会让团队更加默契,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访谈 陈静涵供图
杨家将战鼓传承面对的挑战是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王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战鼓表演时要求节奏精准,需要融合戏曲、舞蹈等元素,年轻演员需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精髓。在保留战鼓原有气势的同时,融入杨家枪、音乐编排,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这是一大挑战。”在目前艺术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并邀请大师授课,确保专业技能的高水准。在对杨家将战鼓传承过程中,艺术团通过短视频、展演、比赛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许多学生因观看演出后主动报名学习,影响力逐步扩大。
杨家将战鼓传承的价值是忠勇精神与心理韧性的跨时空对话。“鼓声一起,仿佛可以看见杨业父子血战金沙滩。”采访中,王老师将战鼓精神概括为“忠而不愚、勇而有度”。在她看来,“忠”是对家国大义的坚守,“勇”则是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能疗愈当下的活态能量。”
不仅如此,杨家将战鼓还是一种能促进老年人社交互动。杨家将战鼓承载着忠勇报国的精神,老年人在学习、演练过程中,能够唤起对家国历史的记忆,强化文化根脉的认同,缓解现代社会的“精神孤独”。杨家将战鼓可以减少老人退休后的社会脱节感。击鼓需要协调肢体动作,有助于锻炼身体、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是一种适度的“文化运动”。非遗成为跨越代际的情感黏合剂,也让乡村振兴的“精神空巢”问题迎刃而解。
在面对“如何把一门古老军乐送进现代校园?”这一问题,王老师指出要将“杨家将战鼓”与学校社团、体育艺术节以及社区文化相融合,并结合国庆节、校庆等重要节日,可分阶段推进相关活动。在短期,杨家将战鼓传承可以依托战鼓社团,与美育课程相结合;在中期可以开展一些战鼓主题研学活动,联动文投项目;在长期则需要建立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逐步引导青年学生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创新者。 通讯员: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