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开封豫剧院的排练厅,丝弦叮咚,板鼓铿锵,仿佛瞬间穿越回了穆桂英挂帅出征的古战场。我们与乐器伴奏老师们合作演绎《穆桂英挂帅》片段,那一刻,板胡与鼓的激昂、中阮的婉转与竹笛的悠远,和着我们略显青涩却饱含热情的唱腔,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乐器伴奏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把握节奏,梁晓萌老师说:“豫剧的伴奏不是简单的附和,而是要和唱腔相互‘咬’住,就像齿轮紧扣,才能转出韵味。” 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们逐渐找到了戏曲音乐中独特的呼吸感,每个音符都仿佛有了生命,在空气中跃动。

采访老一辈演员桑艳红、张洪菊老师时,他们布满老茧的手和熠熠生辉的眼神让我们肃然起敬。张老师说道:“我们这代人啊,从小就跟着师父在戏台子后面摸爬滚打,就盼着能把豫剧的魂儿传给下一代。” 在问道桑老师关于戏剧传承的问题上,她说:“每句唱腔、每个身段,都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桑老师曾在炎炎夏日的戏服内套一层塑料袋,防止汗液破坏戏服。 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对豫剧最纯粹的热爱,那些藏在刻在唱腔韵味中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动容。
返程的列车掠过汴河故道,排练厅的板鼓声仍在耳膜震颤。作为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我们终于明白:祥符调的传承创新从不是简单的技艺更迭,而是像穆桂英的令旗,需要一代代艺术家以青春为杆、以热血为缨,在坚守中开拓,在开拓中坚守。

- 扫一扫 分享悦读